精巧
常被用于形容苏州工艺
有怀袖雅物的苏扇
有为纸墨传情的苏裱
有绣万国于一帛的苏绣
有为蟋蟀而作的陆慕盆
甚至还有为吃蟹而生的蟹八件
吃喝玩乐样样不缺 件件精巧
除了上面这些
还有一款茶
也担得起“精巧”二字
它就是洞庭山碧螺春
寻茶小队来到了太湖之滨
太湖有云山
前探碧螺春
一起来和我们感受一下吧
茶园
碧螺春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不论是东山还是西山,均位于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滨,常年水汽氤氲,湿润温和,植被茂盛,茶树与桃、李、梨、石榴、枇杷、板栗、白果等果木交错种植,这也许是碧螺春“吓煞人香”的原因之一吧。
东山小石家的茶地种的皆是群体种。今年的天气忽冷忽热,天气一热茶芽抽的很快,这给采摘与干茶外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茶园里种着高大的杨梅树,树上都有纵横交错的竹竿,这是为了采摘杨梅准备的。碧螺春的茶农不仅是茶农也是果农。
↑从别地移栽过来的老茶树,看这树干的直径,怕是年纪也是不小了吧!也不知道老茶树做出的碧螺春是什么味道呢?
加工
碧螺春的手制绝对烙印了苏州工艺的精巧。每斤成茶平均要5-6万个芽头,从采、拣、制、炒,约需要6-8人。可以称得上是绿茶中的“功夫茶”了。其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鲜叶拣剔—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揉中带炒,炒中有揉,揉炒结合,连续操作,一锅炒制,大约得花费30—40分钟。
拣剔:鲜叶下山,第一步就是拣剔,这个是一个精细活,一个人一捧茶,手指灵巧的在茶青中穿梭,将粗老的叶子剥离下来,剩下的粗老叶也是好东西,炒一炒也极好喝,我们称之为“碧角”。
从上到下,从刚采下的鲜叶到拣剔下的剩叶,最后到挑出来的标准芽叶。
接下来就是就靠一口锅与一双手,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需要一气呵成!
茶叶的质量的好坏,除了鲜叶品质是否过关外,与炒手的巧手与慧眼更有着莫大的关系,一边在锅里炒、揉、团、焙,一边还时不时对烧火师傅喊上一句“火大了退火”或“火小了加点火”,两边的师傅通力合作,掌握火候的变化。如今在东山西山依然有年轻的制茶师在坚守着炒茶的工作,而且不断的去创新、研究,这份匠心值得学习!
↑ 锅温200多度,鲜叶下锅,腾起阵阵水汽,炙热的水蒸气蒸烤着炒茶人的手,看着就疼。
↑ 炒茶依然用的是柴火,东山石家的用的还是红木,让大风感觉很是“奢侈”。
↑ 炒茶人的手,布满了毫毛,真是不容易啊。
↑ 再来看看,茶芽的变化,每两分钟取上一颗,看着他不断的变化,变成“钢丝条、蜜蜂腿”的样子,看起来萌萌哒,但这背后凝结了炒茶师傅的汗水。↓
品饮
冲泡碧螺春我们一般用玻璃杯,可以将碧螺春轻轻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的说法,第一泡的茶汤非常清澈。这时候欣赏茶芽最好,在水中的碧螺春茶,如同穿着绿袍的舞者,精致优雅。
但一旦注水,茶芽在水中旋转,碧螺春表面的绒毛迅速脱落,茶汤由清转浊。浊水入口,鲜!甜!三四泡下肚,轻轻一个嗝,一阵满足。
两天的安吉白茶、洞庭山碧螺春之旅转瞬即逝,安吉白茶的清鲜与碧螺春的精巧让人印象深刻。
赶紧关注中国茶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参与到我们更多更有趣的寻茶之旅活动中吧~绝对让您学的有深度,玩的不寻常。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