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茶事 我们这样翻山越岭寻好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为一种植物的茶,发源于中国云南的莽莽群山中。这粒种子,随风飘荡,落地生根,遍布中国名山大川。这是大自然对中国人的馈赠。

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安抚身心的良药,也是至高的生活美学。家族团聚,朋友倾心,分享快乐,共诉衷肠,可独乐,可众乐,茶都是好伴侣。

其实茶也是一种很挑剔的植物。好的茶,离不开好产地、好物种与好的技艺。需要老天帮忙,无寒霜,无淫雨,应天时。要风调雨顺,要技高人勤,也要好运气。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

为了探究这片叶子的神奇魅力,我们寻访各大名山产地,足迹甚至遍及海外。我们研究物候,拜访茶人,赏鉴茶器,品了不少茶,走了许多路。茶好不好是个简单的答案,但收获钟爱之物却是不易。

接下来,我们还将用双脚继续寻找中国茶的故事,褪去种种神话,去发现那最动人的味道。


上半年,我们主要走访了福建闽北地区和云南的茶山,下面实地拍摄的图片,也许会让人感受到,作为传统农事的茶,与人与自然的相处,并不像我们习惯认知的那样。


好的茶原料,当然应该生长在生态优良的山上。这是正在去临沧访纯野生古茶树的路上。


峡谷、沟壑、坡地上错落着一畦畦茶园,与多样化的植物犬牙交错,人烟罕至隔绝了工业化的侵袭,创造了茶树极佳的生长环境。图为福建政和的观音山。


好的茶生长的环境与以数千亩甚至上万亩大面积种植的茶园最大的不同在于,大自然提供了茶树生长的充分条件,也孕育了其不可复制的特色。图为前往武夷山白云岩的路上。


许多网络上流传的美女采茶图只是在迎合审美,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茶山,40岁的采茶人已经算年轻。


采茶,只是农活中的一种。年轻人显然更向往城市生活。在政和县的锦屏村,70岁的老人还是采茶的主力。


这是武夷山正岩产区采茶人脚下的路,有人问,为何要手采?抛开制茶的要求不说,机器没有办法完成采摘。这也便是传统认知的茶园,茶树都整整齐齐高矮一致的原因,因为要用机器采。


手工采茶当然是艰辛的,100斤的挑子,我们来自陕北且有农活经验的记者,走平路咬牙只坚持了10分钟。


茶青运回茶厂在多雨的时节,一些波折总是很常见,这次遇到的是车轮陷入泥泞的路。


茶山虽美,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出行却很艰难,他们脚下的路很多是这样的。图为前往西双版纳傣族老村寨的路上,若是雨天则只能徒步进入。


碰到泥石流或塌方,也是常有的事,这也是我们的访茶之路中逐渐习惯的日常。图为在武夷山遭遇暴风雨,大树被吹倒,阻断道路。


这工作能看到许多风景,我们自然也享受走过的路和见过的人,但很多情况下,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图为采岩茶要爬过的岩壁。


要深入到好的产区,需要超乎想象的长途跋涉。图为进入云南临沧原始森林的道路。


最后一公里能供车辆行驶的路尤其难走。


若想探知茶叶子究竟有何不同,最终还是要靠两腿,去探望云南临沧原始森林里的野生茶树,要走没有路的路。


这是茶树原本的模样,没放错图,你也没看错,就是茶树,野生的。


季节来的时候,他们忙得几乎脚不着地。


天气好的时候,才能做出好茶来。突如其来的一场雨就会损失惨重,手工茶就是与大自然对抗的过程。


技艺与传承同样重要,若没有通过手工去不停探索、突破制茶的极限,机器量产又如何能进步?图为武夷红茶制茶大师梁骏德和儿子梁天梦。


制茶更是体力活,好比岩茶的手工制作,是24小时不停歇的周而复始的过程,非常熬人,我们的记者在第3个通宵,终于熬不住了。


一杯茶,当然暗含了劳动的骄傲和收获的喜悦,也透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茶,有江山,有温度,有生活。


我们是这样寻找好茶的,兴师动众,诚意满满。图为在临沧雪山保护区,与护林员、老乡以及拖我们上山的驴子合影。


我们的生活商城改版啦,点击下图即可购买【古树金花黑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