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第六十二页 | 一页千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页千里

《一页》三周年记


2015-2018



翻过2017年最后一页,我们将走进新的一年,公元2018年。

回首三年前,创建这个公众号,本只想作为日记本,写写画画。想不到通过几年的坚持,积累了拙作数篇,也积累了很多朋友。这其中,有长辈、老师,有朋友、校友,有同事、前同事,也有前女友。

岁末年初,《一页》也迎来三岁生日。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偶有兴致之时,我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文字,与方寸屏幕之外的读者们沟通交流。这几年除了正经工作,也在正经写作。总结下来,笔墨也无碍乎放在“痴”、“喝”、“玩”、“乐”之中。同时,我在“思”在“想”人生赋予我们的喜怒哀乐,也“评”也“论”生活中的那些光怪陆离。

我痴迷于旧货收藏,有着《国货迷》的各种“标配”。

去年,母亲和挚友,曾在南京帮忙将几十斤的复古收音机、玩具及各种旧货搬到创意集市,《旧的已去、新的未到》记录了他们“摆地摊”的这件事情。

我在外学习期间,也将这种热情传递给了同学。殊不知,一位同学步入旧货收藏圈后不能自拔,和无数的可乐瓶、唱盘机、收音机相见恨晚。如今,他不是在二手市场打包藏品,就是在去物流公司取旧货的路上。我将这种恋物行为,美化为“旧物收藏鉴赏”,并在《拾物记》中卖了很多关子。

除喜欢国货之外,我也喜欢咖啡。曾经赞助妹妹在上海业余学习SCA美国咖啡师课程,个性较强的妹妹与培训师发生了不愉快,她的证书也没有了下文。但这都不重要。至少上次我们喝咖啡的时候,和她聊起各种豆子和酸度,毫无障碍。我认真记录了各地的咖啡,除写了南洋咖啡(《“啡”尝新加坡》),还写了女王在新加坡曾到访的《茶渊》,《也谈下午茶》有关的趣事。

我记得杭州西湖《路边咖啡》店,女店员潇洒地踩着滑板远去的背影。作为十多年的铁杆“星粉”,我在《“饮”以为鉴》中诚恳地提醒中国星巴克改善日趋愈下服务态度。

我也不遗余力地将中国好咖啡介绍给更多的朋友。上月去昆明滇池看顽童演唱会时,除了告诉小表弟《台湾有嘻哈》,也带着他在跳蚤市场尝试了本土的“麦隆”和“爱妮”两家咖啡,告诉他“云南有咖啡”,希望他能在咖啡市场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他在认真读完《云南咖啡田野调查》后,表示下次去大理时,可以找机会沿途走走看看,尝尝宾川二队农场的越南咖啡。

我始终保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言不合就提着行李全球跑。每年几十次的飞行,虽然很劳累,但也很充实。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南京夏天的《颐和路》,经历了伦敦寒冷却暖心的那个《放牛班的春天》。

近几年,我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分享了一部分游记。我发现自己不擅长写游记,几篇游记都是和当地风土人情有关,觉得实在有趣的,才肯动笔记录下来。在美国西部自驾游的时候,遇到木工DIY达人、曾给白宫做家具的老爷爷Eric,故撰文《森林手艺人》;喜欢跑步的我,遗憾没有过多与《波士顿和马拉松》搭上联系,我只觉得喜欢运动与否是个人之事,没必要拿出来长篇大论。

去过巴厘岛三次,但在岛上过春节那次让我记忆犹新。《巴厘的年味。也是在立春时节,翻开《老照片》,写下《光阴的故事》,记录似水流年。

人是城市的产物,城市因人而拥有活力,人也因为城中事,让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长出迷人的绿植和鲜花。不管《我的城市》在哪里,总有一些和城市有关的记忆,让人难忘。我写下《书店散记》,是为了分享在台北、南京、上海、苏州和昆明的几间书店——这些城市灵魂的守望者。

 城市除了偷走了我们的心,也栓住了我们的胃。无论在石城,还是在狮城。

我曾经在《食在石城》中抛砖引玉般介绍了南京的美食及老饕们的逸闻趣事。后来又写了一篇《 翠香阁早茶》,比较了南京、广州和新加坡的早茶文化。

我喜欢狮城的美食,因钟爱有加,以《怼上“蚝煎”》一文分享我对福建、潮州美食喜爱。几年前,和美食家蔡澜先生的工作之交,也写进了那篇《遇蔡澜》之中。

亲情和友情是支撑我们生活的动力。我写了大量关于亲友们的文字。两月前奶奶的离世,让我也想起了在天堂的外公外婆,那篇《逝者如斯》得到了大家很多的鼓励和慰问,恰似《暖暖的灯芯绒》那般温暖。

去年冬天,在北京见到了《山河故人》,今年春节后,在南京见到十几位同窗,想起第一次穿上《警用多功能服》的喜悦,也笑谈花园路的《非典型记忆》,希望《闻香识友人》能让彼此铭记甘熙故居旁难忘的晚餐,也希望青春年少之时积淀下来的友情能够愈久弥香。像《植物记》中所写,我们 是一群和植物有故事的人,只想说一声:《很高兴·遇见·你》。

后来,我途经上海,与Ken见面,分享《肖全的光影故事》,我们的聊天记录在《此间少年》可以查询得到。我去年和华仔在广州看了现代版的《邯郸记》,看到这位曾经睡在上铺的兄弟,我在《邯郸道人》感慨着那句“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既是校友也是前战友的刑警范飞因公殉职。他的不辞而别,让我们悲伤《逆流成河》。岁月从来没有什么静好,只是因为你从看不那些负重前行的背影(《再见背影》)。

电影总是让我们分不清《梦里梦外》。三年来,分享过很多影评,比如说关于《星际穿越》的《心际穿越》,关于《神鬼猎人》的那篇《理所当然》。我在看了《敦刻尔克》首映之后,想起了出生在同一时代的外公,写下了《战事如烟》;《随风散去的荷尔蒙》更像是我对甲壳虫乐队纪录片电影《一周八天 : 巡演之年》的复述,我知道经典永远不怕被重复。

。我感慨着《李光耀先生教会我们的生死观》,也曾经在《愚公移山》和《白马非马》等文中赞美新加坡这个华人创造的海上奇迹国家。

我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也在《大隐于市》中回顾了窦唯的“入世”与“出世”;我在《吾见即吾所得》讲起了陈冠希,聊到了谢霆锋,曾怀念英皇娱乐带给我青春的记忆。此外,如果说《美中不足方是景》是我对“残缺美”的理解,那么《相由“星”生》,只称得上我对星座和玄学的班门弄斧罢了。

除了赞美真善美,我偶尔也吐槽。打击假恶丑,行动不软手。那些被我撕的人,别叽歪着说我“伪清高”。那些年长的智者,也别嘲笑晚辈的不成熟。我只是很好奇,想问一句:《朋友,你肿么了?》。

圈圈套套》,也为很多朋友固化的思维而担忧,撰文《吹弹不破》,希望他的“洗脑后遗症”有所缓解;我最怕听到很多人《将就一下》的态度,那样很可悲;《慢性》则记录我遇到的几位“狼人杀”游戏高手,他们让我明白世间不乏“戏精”,也顿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真谛;《买房那些事》则是因为亲身经历而作,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试想,我们一边在期待房价大涨,一边又在矛盾地思考为了这几十平的栖身之处奋斗一辈子,是否妥当?

我们身在一个相对的乱世,我们需要明哲保身,也需要撕开一些面具,,提高警惕、保卫自我。

我看身边朋友都在吐槽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用《殊途同归》安抚他们操碎了一地的心;知晓些许创业理论的我,也在《潮起潮落》中批评了那些跟风的创业者们,虽是和创业伙伴《一拍即合》,却根本不懂《物外光阴不属春》,也不知道何谓《敢为天下先》,怎么《积跬步以至千里》。


……


当您读到此文的时候,2017年也只剩下最后几十个小时了。此时,我也即将搭上飞往上海的航班。

科技改变了空间,速度换来了时间,航空器实现了“一夜千里”的人类梦想。《一页》走过了三年,历经了“一页千日”。但是,无论世界怎么变,文字依旧如影随形,陪伴在我们左右。

2018,期待《一页》能够伴随您,继续用文字记录生活。


2018,新年快乐!





Page Reading


生活 | 文字 | 分享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