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顾渚摩崖,端庄中的风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顾渚摩崖

端庄中的风雅


在墙壁山石上随便刻画,放在今天算破坏环境,但在从前,可称为涂鸦。尤其文人,见到粉墙石壁就手痒,一不小心造就了千古名迹。比如苏东坡小酌微醺,逢一场夏雨,激情勃发,在墙壁上赋诗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杭州望湖楼因此名声大振。

另有一种涂鸦叫摩崖石刻。这虽然像“到此一游”,有的因其特殊原因,也不失为郑重其事,最早与茶有关的浙江长兴顾渚山摩崖石刻即为一例。

顾渚山摩崖石刻中著名的有《唐兴元甲子袁高题字》:“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诏修茶贡,讫至囗山最高堂,赋茶山诗,兴元甲子岁在三春十日”。《唐贞元八年于頔题字》:“使持节湖州军事刺史臣于頔,遵奉诏命,诣茶院修贡毕,登西顾山最高堂汲泉岩囗囗茶囗囗,观前刺史袁公留题囗刻茶山诗于石。大唐贞元八年(792),岁在壬申春三月。”《唐大中五年杜牧题字》 “……大中五年(851)刺史樊川杜牧,奉贡囗事……”及唐会昌二年(842)刻的《张文规题名》等。

这些文字反映了丰富的茶史。在煌煌唐诗中,袁高、杜牧、张文规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均记述着当时贡茶——紫笋茶生产的许多细节,可与摩崖相互印证。如袁高在《茶山诗》中详尽历数了茶农的辛勤和贡茶制度的扰民弊端,并毫不隐讳地加以批评:“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黎田亡辍农桑,采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众工何枯槁,俯视弥伤神。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况减兵革困,重兹因疲民。未知供御馀,谁合分此珍。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伸。”

读完此诗,不禁要为袁高捏把冷汗,诗与三千六百串顾渚茶一起上贡,朝廷都看得到,这个风险有多大?但毕竟是唐代,正如那摩崖刻石的隶书雍容坦荡、宽博大气一样,。清郑元庆《石柱记笺释》记载:“自袁高以诗进规,遂为贡茶轻省之始。”一篇谏诗,能稍稍缓解茶农的负担,真具功德之美了。


          图1 《唐兴元甲子袁高题字》:“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诏修茶贡,讫至囗山最高堂,赋茶山诗,兴元甲子岁在三春十日”

图2  张文规题名




     再看摩崖中的“茶”字。“兴元甲子”为公元784年,距陆羽《茶经》问世已有4年。也就是说,当陆羽《茶经》问世后的数年时间里,在某些场合,“茶”依然还是惯性地写作“荼”,而这个“荼”字的读音,理应与“茶”相一致。

     同样的顾渚山,因视角的不同,却有不同的形象。在杜牧《题茶山》《茶山下作》《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等诗中,则显得春光明媚、歌舞升平。宣宗大中四年(850)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次年,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回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此年即宣宗大中六年(852)冬天逝世,终年才50岁。《题茶山》诗应是大中五年(851)春季,也就是杜牧刻石题名同年所作。诗曰:“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柳村穿窈窕,松涧度喧豗。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树荫香作帐,花径落成堆。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诗中以浓墨重彩描写了茶季的山色风光及愉快的心情,特别是如“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这样的妙句,脍炙人口而连绵千年,为浙江的金沙泉、紫笋茶加分不少。

     杜牧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已成经典。

     相对诗而言,他的书法传世墨迹却只有一件《张好好诗》。卷前有宋徽宗题签并钤有诸玺印,现存故宫博物院。唐文宗大和八年(834),杜牧在洛阳与歌妓张好好时隔多年后重新相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他乡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在卷首处写下了与其相识相离的经历,诗书中充满了对这位才艺双绝女子的无限同情。从该诗卷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他潇洒清逸的艺术风采,也正好补摩崖上杜牧题名之不足。


图3  杜牧《张好好诗卷》


参考资料:

1. 谢文柏. 长兴顾渚山是唐代茶文化的源头. 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崂山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集.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

2. 于良子. 翰墨茗香.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3.

3. 图片均引自网络


END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