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拒马河畔,见证涞源千年铸币辉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闻线索提供、商务合作电话:15188785164


在涞源铸币文化广场上杂谈铸币


        涞源铸币文化广场,位于滨湖新区百泉路石门段,路南,占地约6.6 亩。它于2016年5月开工,是年年底建成完工。2016年的仲秋,凉城的秋似乎来得早些,丝丝凉意在秋晨中弥散。整个秋的影子映射在清澈的湖水中。在滨湖新区,浩渺中的亭台小桥 、虬劲的青松、去留无意的湖水,它们正在欢迎远方的客人,也是这里未来的主人——涞源滨湖新区铸币文化广场上即将安放的五组青铜质的雕塑:一组钱范雕塑和四组体现铸币工艺的群雕。



        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南侧的钱范主雕塑。它是由五个直径1.8米的铜钱,与三个矗立的汉五铢钱范水平联结而成的雕塑。钱范高16米,互呈120度角,它的三个底座为高2米,直径4米的圆座。在距钱范主雕塑中心半径约 17.1米的地方是展现铸币工艺的四组群雕。其次是在钱范主雕塑北侧广场上的12个钱币雕刻。它是将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12枚钱币,分别阴刻在花岗岩石墩的斜面上。



        涞源为皇家铸币的历史始于汉代,具体年代不详。钱范,简而言之就是铸钱的模子。1982年,位于浮图峪村北的原铜矿,在办公楼地基施工时,出土了两件汉代五铢铁范,每范刻有12枚钱模;经专家鉴定为二级文物,同时在出土钱范的地方还发现了铸钱炉子的遗址,且出图了大量汉五铢钱币。



        据新编《涞源县志》载,唐代天宝十一年(752年),朝廷在飞狐设炉铸钱,共设十炉,每炉年铸3300缗(贯)。每年耗铜21200斤,镴(为锡铅合金)3700斤,锡五百斤。唐大和八年(834年),盐铁使王涯在县城设置“飞狐钱院”。每炉年铸钱3300缗(一缗=一贯=1000个方孔铜钱),与天宝十一载产量相同,与元和七年五炉18000贯的记述产量基本一致。每炉年铸钱3300缗,10炉则有33000缗。若按唐宰臣李吉甫考证最盛时的40炉的话,那么每年就有132000缗,即132000X1000个铜钱,为1.32亿枚铜钱。



        一队队马帮,一串串铃响,那铃声清远悠长,穿越历史的时空,涞源铸币的历史曾经辉煌。由汉至清的1600年,古老的飞狐为皇家制造出了多少枚钱币,大汉大唐的盛世可有飞狐的几多荣光。不难想象,一千余年的开采,到明清时,涞源浅层的矿脉已近枯竭,至清康熙23年(1684年),涞源为皇家铸币的历史结束。



        我们追溯这段历史的目的,是追寻一千余年铸币的影子、记忆、沧桑、辉煌,以认清涞源的历史,确立我们文化的自信,从而挺直我们文化的脊梁。



        遥想大唐开元年间,铸币的那40炉火光正旺的炉火,尘烟高起、人声鼎沸的场景是何等的壮观。每年1.32亿枚铜钱,黄澄澄的铜钱是何等的让人遐想、让人眼热。铸那么多的铜钱,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不是虚言。在涞源县城东南的兴文塔,始建于唐朝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是调和阴阳镇守一方的风水塔;是涞源的名片,是涞源的标志兴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由当年铸钱作坊的工匠捐资兴建的。在其东侧的基座上,镶嵌着一小块汉白玉石碑,碑上刻有“东南西北总铜山,万万千千弥亿年,钱坊日铸百万贯,工匠千人赛神仙......”工匠达千人,到今天为止,涞源也没有几个这样的企业。 我推算了一下:据新编《涞源县志》到了唐代天宝十一年(752年),朝廷在飞狐设炉铸钱,共设十炉,每炉年铸3300缗(贯)。每年耗铜21200斤,镴(为锡铅合金)3700斤,锡五百斤。若40炉,那每年耗铜21200斤X40=848000斤,镴(为锡铅合金)3700斤X40=148000斤,锡500斤X40=20000斤。那上千人的工匠之外,倘需要多少人力畜力转运。那开采矿石、转用矿石的又有多少人力畜力呢?



        在我国商周奴隶社会,青铜的冶铸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经过春秋战国,青铜一度在制造兵器和生产工具方面进一步有所发展。到了秦汉,由于铁制工具的迅速发展,青铜工具逐步被取代了。但另一方面又因为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青铜大量地被用于铸造钱币。而无法用铁器、漆器取代的青铜镜,其制作技术也在提高。总之,在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炼铜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顿,而在某些制造业中继续发展。当时的炼铜技术为火法炼铜技术与水法炼铜技术。《大冶赋》有相关记载。在拒马河两岸炼铜采用的为火法炼铜技术。



        《大冶赋》是宋代著名学者洪咨夔《平斋文集》的开卷之作,是矿冶史上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全赋仅2701字,却高度概括地记述了上古冶金史料,金、银、铜的采冶,铸钱工艺,矿冶机构的设置与分布等,从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大冶赋》中就有对火法炼铜技术的记载,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采矿过程。在决定矿的分布后,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对矿脉进行煅烧,使地表发脆解理,然后比较容易地采出矿, 即“火爆法”采矿技术。

        第二部分是对矿石的焙烧过程。利用燃料对矿石进行焙烧,氧化层达到一定厚度时,焙烧自动停止,同时脱去一部分硫。



        第三部分是关于火法炼铜技术。详细地记载了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如何冶炼出铜,工艺大致是焙烧后的矿石入炉,点火,启动鼓风设备,在冶炼中使矿石融化,矿石在其他添加剂的催化下,冶炼出铜。

        第四部分是提纯。人们从铜中提出银后,铜的纯度更高,具体的做法是:人们向铜水中加入铅,铅提出铜中的银,铅沉入底部,脱去银的铜液在上部,达到既获高纯度铜的目的。



        有了纯度更高的铜,就可以生产各种铜合金。如青铜、黄铜、白铜。青铜,铜锡合金;黄铜,铜锌合金;白铜,铜镍合金。《大冶赋》中对铸币的工艺过程有如下描述:

        “于是,铸钱使考其会,辨铜令第其品。丁夫竭作,匠师欢奋。煤突整洁,炭户充。鼓两仪之而大搏,役六丁之工而迭运......”

        “液泄与兜杓,匣遂明于模印。撅之落落,贯之磷磷。磋之以风车之轧,辘之以水轮之砰隐。缯网涓拭,蛊核摩......”



        这两段的意思是“铸钱使鉴别成色,辨铜令判定品位。工师竭力操作,工匠专心致志。煤突整洁,薪炭充足。使用六名工人往返运送”;“铜液从浇勺倾泻,铸型由母钱模印。从钱树掰下坯钱,用木贯成串穿起。风车磨磋,蓬蓬发响;水轮淘洗,嗡嗡发声。用糠屑频频研磨,用缯细细擦拭。”以上内容让我们大致了解了铸钱的工艺过程。



        按照每炉每年3300缗的产量,合每日产9166枚,40炉,每日近40万枚,也就是400贯的产量。人力的使用是巨大的。开矿、矿石运输、矿石加工,冶炼(包括薪炭的采集运输)、铸造、打磨、检验、穿绳、押运保管等,所用人力繁多。兴文塔的石碑描述工匠千人赛神仙,估计从采矿开始各个工序中总人数2000至3000人是可能的。驮运的畜力也是很多的。《大冶赋》中这样描述钱币的管理:铸好的钱币连夜运往金都,户部、工部、內府、外库各司其职参与管理。



        古老的钱坊,今日的泉坊到浮图峪的拒马河两岸,那最盛时的40座炉火,是燃烧了千年的烟火。对朝廷来说它是灿烂、绚丽的烟花。对矿工来说是心头压着的乌云,是苦难。由于表层铜矿枯竭,矿工异常困苦。《广昌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县杜登春上奏“罢矿”,获得朝廷批准。他激动的心,涌出了《请停矿役作有引》诗句:

不知何处是铜山,屡下征书边塞间。

一迂双腾陈大弊,数回单骑撤重关。

莲花力作金朝歌,土灶平夷比户闲。

手勒圣恩牌版丽,庭槐永护石花斑。




       从此,古老的三河冶,古老的拒马河恢复了平静。332年后,在拒马河北岸的滨海新区,修建了涞源铸币文化广场。铸币,多好的寓意。岁月远去,财富生生不息。 铸币,多好的象征。它是一座丰碑,象征着千年铸币的历史。



        萧萧班马,潇潇雨,一夜春风两岸新。铜水铸新币,烟柳不识人。三十里钱坊,三十里炉火纯青。百里拒马河,百里潺潺的流水激荡着千年铸币的回音。1684年至今,300余年过去了,古老的铜山沉寂。古老的飞狐并未沉寂, 古老的飞狐古道并未沉寂,她的岁月如诗如歌。千年铸币的文化已浸入她的土地,她的灵魂。铸币广场上的雕塑守护下的拒马河水更清,涞源湖水更绿,这片神奇的土地人杰地灵!


文   明子  图   李晓杰   网络


(未 经 授 权   不 得 转 载)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