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到九江有多远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古诗的集子中思乡的诗作特别多,后人对古诗按题材分类时都少不了一个类别是思乡诗,思亲念远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氤氲古今,历久弥新。

《静夜思》更是妇孺皆知的诗作,明白如话,朴素真诚。小孩子大约都有被爸爸妈妈有意或是装作无意地安排到叔叔阿姨面前来展示才能的时候,稚嫩的童音吟诵的第一首诗都是这个吧。据说李白的这首小诗也传到日本,第三四句与我们的版本稍有不同,是: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乡愁是每种方言里都有的词汇。有人给哲学下了定义是“一种到处寻找家园的冲动”,据此是不是可以说哲学也源于乡愁的无法慰藉。

社会的进步是逞加速度趋势的。当人们囿于现实条件, 也习惯于慢节奏的封闭式的生活时,乡愁似乎来得慢,但弥漫得也更久。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更早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据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载,清朝中期时从北京送邮件到广州,快马加鞭也要56天时间。还写道:“林则徐去广州禁烟,从183918日出发,到310日才到达。”——元旦长假结束林则徐就出发了,到广州也没有赶上庆祝“三八”节。(这样说当然不对,那时用的是农历吧。)

更远的地方如何呢?马戛尔尼从1792年926日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出发来中国,次年“七一”才在舟山登陆,大约一个多月之后乾隆帝才屈尊接见了这些洋鬼子。两个老大帝国相见不欢:一个自命不凡、装腔作势,一个面带尊重却心怀鄙夷。

回到唐朝。白居易被谪九江,夜晚江边送客,偶遇琵琶女。这故事如果从琵琶女的角度来说,大约是丈夫“前月浮梁买茶去”,一两个月过去了,至今这个“重利轻别离”的死鬼还是杳无音信。只知挣钱的商人把自己一个人留在空旷的江边,“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习惯于灯红酒绿迎来送往的琵琶女忍不住望月浅唱: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总在我左右;每个黄昏心跳的等候,是我无限的温柔。

终于在一个明月之夜,诗人白居易来了。在这个偏僻的地域,来自京城的诗人飘逸若仙者,烨然若神人。他与琵琶女一见如故:相逢何必曾相识。一番畅谈之后“江州司马青衫湿”,可惜的是,两行热泪竟是惺惺相惜,不是两情相悦。白居易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酒泪而去。对于琵琶女来说却是满怀的失望,这失望犹如春花静开的夜晚,捣衣石上,遥望江边,斜月沉沉,“可怜春半不还家”;这失望犹如江南雨巷,欠身张望,青石板的街道上马蹄声达达而近,可那只是个“美丽的错误”,过客远去,归人未还……

文学也罢,历史也好,总不给女人出声的机会。她们温婉的感情也只能靠男人去转述,费思量。应该让琵琶女来讲述那个夜晚的故事……

打开百度地图,或者高德更准确,测量从九江到浮梁(今景德镇),直线距离也不过123.3公里。两度月圆,丈夫未返。相隔咫尺,却是天涯。

慢节奏才酝酿委婉的感情成诗篇,如同陈酒,是时间赋予它了绵长柔远的味道。如果买茶叶的丈夫朝去夕归,哪里会有白居易月下偶遇运笔成诗的机会;如果柳永的情人远走只在朝夕,哪里会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

黄遵宪《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车轮飞转,风雨不能滞留,生生离愁,转瞬之间也无法缠绵。诗人倍感遗憾,但也有希望,因为回来时也能快一点去乘坐轻气球。

车轮飞转,少了相隔一隅的思念,多了相聚一室的温馨。我们追求速度,回报正是为了后者。我们读着古诗,体会古人的相隔相思,乘着时下的速度,感受着相聚相伴天伦之乐。

浮梁、九江已不遥远,天涯海角已可相伴。琵琶女当含笑作歌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