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就是大家谈 大家来砸哦
用秦砖汉瓦雕刻历史,用唐诗宋词沏泡人生。
一杯绿茶、一泡茯茶,或许就是一段人生 ;
一把刻刀、一块砖瓦,仰或雕出精彩故事。
来雲臺坐坐,喝杯老茶,心情小驻,安然自得。
雲臺不是山,品茗在雲间。
我叫李连源,亦是本公众号的作者长安君,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刚开始刻砖和刻瓦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刻,就去到书院门的小摊上看别人刻章子,久而久之就和这些雕刻师们探讨一些刻章的原理。刻章子和刻砖是不同的,章子的石料的密度非常大非常细,用的刀也非常精,而我就是从刻章子那里,五块钱一把随便买了两把他们淘汰的小刀,回来就上阵了。刚开始刻很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手指上磨出了茧子,对刀刃和砖瓦的质地有了解慢慢就进入了情境之中。
在子午峪口有一个南豆角村,这个村也是一个历史上的老村,它在道路硬化的时候,从地里面翻出了很多的老砖瓦,他都弃之路边了放在那一堆当垃圾了。每一次我开着车过去的时候,都会挑上十块八块品相好的,把它带回来然后把它洗干净,刚开始是拿着它在端详,不知道我想赋予它什么,后来发现,如果我要在上面刻一个字会怎么样,刚开始是尝试着玩,没想到玩着玩着竟然有一部分需求,于是有很多朋友就说,你给我刻个这个给我刻个那个,经常就让我给他们去刻这一些,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渐入佳境,对砖瓦上所赋予了内容有了规划和构图,根据砖瓦不同规格、残度等适当筹划,这样刻出来的作品有了相辅相成的衬托,也和谐了许多。之前较为主观的突出字,占据较大的平面,也使字显得呆板。后来适时缩小并与绘画融合,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书画家王懿先生书写的“福”,用一个框子装起来,又赋予这个框子“家”的概念,诗人感觉温暖,刻在瓦上别具一格。再者,书法家冷林先生的隶书“大唐”刻在老砖上,不仅历久弥新,还赋予其久远的历史,用做茶台格外引人注目。
曾经,国家工艺美术师雕刻大师丁伯令先生来到古道茶城,在云台看到了我雕刻的砖和瓦,他说:“在废砖瓦上雕刻是废物利用,如果一个办公室或者一个工作室,能够摆上这样的一块砖和瓦能提升整体的文化氛围。”这是对我的雕刻给予的肯定。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莹女士,也经常来到云台工作室,她非常喜欢我雕刻的砖瓦,她说:“通过在残砖瓦上雕刻,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远古的信息,赋予了砖瓦第二次生命,真是难能可贵。”文化大家对我的雕刻的认可也使我有了勇气,继续把这条路走下去。
刻老砖老瓦,实际上也是想把西安历史古都的一部分文脉留住,因为大拆大建了以后,很多的八零后和九零后听说了西安有很多历史遗迹,但是没有实物可参照,哪怕是一丁点的历史符号,能让他们感触到历史的厚重,看到实物就得以传承。而雕刻老砖瓦在西安也形成一个圈子,曼蒂国际的孙军胜老师在老砖瓦上按照老图进行雕刻,以假乱真、惟妙惟肖,老砖瓦雕刻不仅能够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带给人快乐。
对此杨莹说:“我是通过李连源而对老砖老瓦发生了兴趣,他的这种偏爱引起了我对这个领域的关注,也向他索要了一些老砖块、老瓦片,然后尝试着在上面画画,这是以前不可能想到的事,以前只在石头、木头上画。这些老砖瓦是和历史、民俗、传统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出处都会去让我产生一些联想,因而去找一些资料来看,探索它们的源头、故事,以及它们在原建筑中所承担的作用,这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西安这座历史古都处处都有故事,我们刻老砖老瓦,一样也是想把砖瓦这个有传承的东西留住,让后人看得见、摸得着,留住这些也等于是留住了历史的一个片段。砖瓦本用于建筑,但时代更迭、自然灾害、战乱等让建筑倒塌……被历史掩埋的砖瓦,重见天日后刻上时代记号,就等于涅槃之后的重生,历久弥新,重焕光彩。
(文中图片均出自《西安旧事》数据库)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听你不知道的古城故事
探你厘不清的西安楼市
欢迎分享及转发,若需使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