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财经下午茶系列四十三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分享嘉宾:大公报副刊部副主任管乐

分享时间:2018年6月1日

如何做出有特色的文化报道,或者说的再直接一些,如何首先让编辑在选稿的时候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我这次想从两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一是题材的选择,二是表达的方式。以下我主要以已经刊发的报道为例,通过这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先说说题材的选择。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选取与香港有联系的新闻,比如香港的艺术家在内地举办的展览、艺团在内地的表演等等。



这篇报道是上周六刊发的,张艺谋、王家卫先后获得美国名校颁发的荣誉博士,上海新闻中心的同事很及时,采访到了与王家卫合作的作家金宇澄先生,虽是配稿,但内容是我们独有的,从侧面印证王家卫得到这个荣誉头衔是实至名归的。


这样的与香港有关联的、并且作出了新媒体之外的延伸的报道,是编辑比较喜欢的。但是我们也非常明白,在内地寻找与香港有关的资源毕竟十分有限,所以我想在这里提供另外两条比较容易做出特色文化报道的思路:1、紧跟热点,探讨热门文化现象;2、自行策划,设置议题。


首先说紧跟热点,探讨热门文化现象。刚才发出的几个版面,关于区块链、电竞直播、《旅行的青蛙》、《红海行动》,这些都是当时讨论得很有热度的话题,其中有几个,经济部也都做了很多详细的报道。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诸如区块链、网络直播的话题依然有内容可挖掘,比如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对影视出版行业的影响等等,我们在3C科技版推出来,主要的目的即是做一个科普性的介绍,同时让读者了解区块链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内容上比较宽泛,但是也很贴地气。


再如,电竞直播的专题报道,我们的记者花了好几个深夜在直播间里跟进采访,了解这些主播的“日常”,拿回来的料也非常珍贵,基本上都是一手的独家的,而且还就当下大家比较关注的主播为何成为高收入群体进行了探讨,对内容的深度作了提升。


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在这些普遍的文化现象以及重要的文化新闻事件背后,能够挖掘出深度和本质,挖掘背后的新闻。说的通俗些,“蹭热点,但不被热点牵着鼻子走”。


再说说自行策划,设置议题。内地办站的资源其实非常丰富,我们作为面向全国的大报,希望做的是大师级别的人物报道,能够以新闻的视角、人文的关怀,努力挖掘出有深度的、有文化特性的内容。可以参考的比如北京新闻中心早前的一篇来稿《纪念百年张仃》,还有我们去年副刊部策划的一个调查报道《方津生证方召麐假画流入市场》。



这些报道,一来是受访(涉及)的对象非常有分量,二来是话题颇有些“另类”或者有些触及到了稍稍“敏感”领域(假画)。但经过周密的策划、充分的采访、还有最后斟酌再三的写稿,推出之后,效果都非常好,有关方召麐的报道,在网络上达到了上万次的转载。


下面简要说一说表达的方式。首先是要“好看”。即便是内核如何高雅的文化内容,都要讲究表达方式。有趣、有故事,是最先吸引到我们的。早前,我们的一位文化版编辑跟我说,有时候接到内地来的稿件,洋洋洒洒上千字,但是通篇看下来,能用的料只有数百字而已,其中太多华丽的甚至是夸张的辞藻,在阅读体验上令人不够舒服。


其次是避免内容的扁平化,努力挖掘其中的故事或者新闻价值。比如,一些展览的报道,如果从新闻背后的故事这个角度来挖掘下,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其次是避免内容的扁平化,努力挖掘其中的故事或者新闻价值。比如,一些展览的报道,如果从新闻背后的故事这个角度来挖掘下,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有个“汲宝斋”版面,主要是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除了一些专家约稿,还有内地办站记者的来稿,写得都很有可读性,比如早前故宫与尚美的展览,在成都举办的阿富汗文化展览,都是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新闻报道的表面,把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写活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