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多聊茶」的第叁佰篇常规文章
饮茶札记丨石阡旗枪
大家周四好呀,我是助教粒粒。
今天是饮茶札记和大家见面的日子。
这一期多杰老师要和大家聊的是:产自贵州的石阡旗枪。
前几期和大家好像有种莫名的默契,谈及的茶是你们刚好喝过,或正准备喝的!
这一次估计这种默契要被打破了,因为今天要聊的这款茶虽然古老,但受众却很少,名气也很小。大有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感觉。
那多杰老师为什么要和咱们聊鲜有人知的石阡旗枪呢?要聊些什么呢?继续往下看吧!
古人常讲,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此言不虚!
《茶经》中有“紫者上,绿者次”一句,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是紫色的茶比绿色的茶要好。
可是茶不都是绿的吗?哪里又有紫色的呢?
有的文献工作者甚至认为,此处文字可能有误,不可尽信。
直到去了石阡县,我才算读懂了茶圣的这句话。
这里的茶园,远望也没什么特别,总是绿油油一片就是了。可是走近了瞧,茶树上抽出的嫩芽竟是紫色。
而且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接连成片,每株都是如此。
记得我去考察那天还下着小雨,水汽萦绕间的茶树,如一团团紫烟相仿。
原来《茶经》中的“紫者上”并非讹误,而是确有紫茶。
石阡,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县。
陆羽《茶经·八之出》一章中记载,茶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据史学家考证,今天的石阡县就在唐代夷州境内。
换句话说,早在1200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了茶叶生产的文字记载。
1949年以后,石阡成为了全省红茶和青毛茶的主产区。茶叶出口苏联,同时也调配西北、西南、东南等地。
1958年,总理还亲笔为石阡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又成为了一段佳话。
虽然产茶历史悠久,但这却还不算是石阡茶文化的亮点。
真正要说起特色,那还得首推当地特有的茶树品种——石阡苔茶。
我看到的一团团紫烟,正是她的倩影了。
茶树为何会呈现紫色?奥秘在于树种与气候的双重功效。
随着气温、光质、节令之变化,茶树中的花青素含量不断积累。这样一来,茶树顶端的嫩芽嫩叶便是紫红色的了。
今天的营养学家,发现了花青素对于身体的好处。由此,如今的市场上“紫色食品”比“绿色食品”卖得还要火热。
《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一句,竟然在当下得以应验。
看来陆羽不光是茶圣,还是一位预言家了。
由于石阡苔茶富含花青素,营养成分是否就更高些?这话我不敢说。
但是有趣的是,石阡县除去是中国名茶之乡,还是中国长寿之乡。全县人口才46万,可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608人。
其中百岁老人,竟有45人之多。
我们去考察时,还专程去拜访了几位长寿老人。其中一位婆婆年过百岁,生活中有两样事坚持不变。
其一是每餐要吃一块肉,其二便是每天要饮数杯茶。
说起来这两样习惯我倒是都有,就不知是否有老婆婆这般的福气了。
当然,茶不是药,一味的宣传其营养价值甚至医疗效果皆不可取。选茶不光要从健康角度出发,更要注意口感层面的享受。
石阡茶之奇,在于一个“紫”字。
石阡茶之妙,在于一个“苔”字。
这个“苔”字,外人就不好理解了。请教了当地人才知道,原来石阡土语中将茶树嫩梢的位置称为“苔子”。
而石阡茶的精华,也都在这“苔子”之中。
贵州素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而著称于世。到了石阡,才知道此言非虚。
路不好走,山山相连,已经让我们的访茶之路吃尽了苦头。可又是赶上阴雨,十天八天都见不到阳光,可就更受罪了。
即使短暂放晴,太阳也总是若隐若现。
同行的北方老师不禁抱怨:这地方的太阳跟大姑娘似的,怎么性格这么腼腆?能不能大大方方的出来半个小时,让我们足足的晒一晒也好呀!
由于长期没有太阳,洗了的衣服也干不透。糊在身上,就别提多难受了。
但就是这种“寡光照”的条件,恰恰适合茶树生长。
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茶树不仅节间长,而且苔粗叶厚。当地茶农以貌取“茶”,便以“苔子茶”相称。
苔茶,也就因此而得名。
除去光照时间短,石阡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也极适宜茶树生长。
纬度低,意味着气候温和。茶树喜温怕冷,因此茶区纬度不宜过高。
但若以此逻辑,岂不是赤道上种出的才是极品好茶?
殊不知,茶树喜温但不喜热。环境温度过高,同样做不出好茶。
而石阡当地高海拔的山区气候,又恰恰中和掉了低纬度茶园有可能出现的劣势。
生长在这样环境下的石阡茶,想不好喝都难!
为何?
这便要牵扯到茶树生长环境,与其内含物质关系的问题了。
其实说起来也不复杂,请大家记住两句话:
温度、光照与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温度、光照与氨基酸的含量成反比。
温度高,光照强,茶叶里面茶多酚就会升高,氨基酸就会下降。可茶多酚太高,苦涩味比较重。氨基酸比较少,鲜爽味比较低。
这也就是为何把云南、海南等低纬度地区的茶青,直接做绿茶不太适宜的原因。
温度适中,再加上寡光照,茶叶里面茶多酚就会降低,氨基酸的含量反而上来了。
茶多酚含量不高,苦涩味就不会那么重。再加上富含氨基酸,茶汤口感自然鲜活灵动。
石阡县,可谓是贵州茶区之典型代表。所谓“黔茶味更浓”的说法,其根据便是如石阡县这般的气候特征。
这些年,许多茉莉花茶都以黔茶为基底加工制作。
比起福建茶青的甘甜,黔茶有一股杀口的霸气。因此,北京茶客中还带有一批人,专找贵州茶青窨制的花茶呢。
禁得住冲泡,耐得起回味,自成一家特色。
茶圣陆羽治学严谨,他自己在书中承认并没有来过黔地。但他对贵州茶,却也给出了“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好评。
崎岖的山路挡住了茶圣陆羽的脚步,却也屏蔽了外界的干扰。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紫色茶叶十分稀奇。
其实只是因为后来茶树品种不断变化,紫芽茶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倒是石阡一地,忠实保留了唐代的茶叶审美。
虽然留有古风,但又不能免俗。茶叶赏嫩的风气,自也要波及至黔地。如今苔茶,仍以细嫩芽茶为贵。
怎奈我审美粗鄙,年年嘱咐制茶师傅莫要帮我做芽茶。一定要等到清明之后,再开始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茶青制作。
依旧例,叶为旗,芽为枪。由此,便取名作“石阡旗枪”。
“旗枪”为雨前茶,自是价格适中,适合我这样过日子精打细算之人。
但除去价廉,关键还是得质优。
若非优质之茶,价廉又有何意义呢?
石阡当地,饮茶习俗也颇为有趣。除去正常冲泡之外,还爱喝一种“罐罐茶”。尤其是老人,真是离不开它。
他们在一只貌似红茶奶杯的土陶罐里,加入比较粗老的茶叶。然后直接放在炭火盆里加热,直至小罐中的茶水沸汤冒泡。
此时老乡会夹起一块碳条,熟练地抹去罐口的白色泡沫。若是天气寒冷,还可以把生姜切片加入一起熬煮。
“罐罐茶”口感极酽,但却是当地老茶客的最爱。
这种如今看起来“粗鄙”的饮茶手法,常常被冠以“边地习俗”。可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这却也是地地道道的“大唐饮茶法”。
类似于石阡罐罐茶的喝法,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
甚至在陆羽生活的中唐时期,仍是饮茶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陆羽才会无奈的说:“而习俗不已”。
由此可以推断,石阡罐罐茶堪称中国饮茶习俗上的活化石了。
当然,如今我仍推荐用“盖碗泡茶法”来品饮石阡茶。
欣赏一款茶,起码应动用嗅觉、味觉、视觉三项感官。芳与鼻触,冽以舌受,色为目审。三者合一,方不负一捧好茶。
落实回冲泡石阡旗枪,定要先行用沸水温杯。借水温将茶器沁透了,再抛茶入内。
茶落香起,竟是一股独特的味道。香气扑烈,让人一时间乱了阵脚。定一定神,二次深嗅细品。
香气非花非果,竟与刚煮熟的甜玉米同调。干香迥异,算是苔茶的一大特点。
以茶与水1:100的比例投茶,随即注沸水浸泡。
稍后片刻,色泽渐开,珠玑磊落。端杯轻嗅,茶未饮而香自流。
与干茶的玉米香又不同,茶汤清芬扑鼻,是标准绿茶特点。一口咽下,沉吟半晌,舌有余香。
春末初夏,饮一杯可心的绿茶,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由于黔茶的特性,自带有三分乡野之气。加上“粗糙”的採摘标准,更是使得茶汤滋味厚重。
因此石阡旗枪,味老香深,具芝兰、金石之性,倒是符合我的重口味。喝顺了这款茶,有时候再品高档龙井,倒觉得力韵微怯了。
可这些年,要想喝上一口苔茶做的旗枪却非易事。
如今的石阡县,广泛种植福鼎大毫、龙井43号、福云6号等高产品种。倒是土生土长的石阡苔茶,种的人越来越少。
有的茶农觉得苔茶名气小产量也不算高,干脆一股脑砍掉,改植其他树种。
以前我一直认为,一种茶突然间爆红,可能是危险的事情。
现在反过来思考,若是一款茶名气太小,市场认知度过低,可能陷入更大的危机。
市场持续性低迷,定会导致茶农对于这款茶丧失信心。随即,不仅这款茶会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甚至连茶园都会被人夷为平地。
因此,我愿为石阡苔茶撰作此文。
不求大红大紫,但愿她不要销声匿迹就好了。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图片:lily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来聊一聊
你喝过的质优价廉的茶
多聊茶四班招募开启中,加入方式如下:
1.加课程助理微信号:lusenyy;
2.发送您购买的喜马拉雅、人人讲或图书截图;
3.加入班级后按照群内须知交流学习即可;
点击原文链接收听《续茶经》新一期课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