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桐城小花茶与方家文人那些事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雨后龙眠山

桐城西北山区属大别山余麓,盛产名优茶,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亚茶圣陈廷灿在《续茶经》中对桐城茶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六邑俱产茶,以桐城之龙山、潜之闵山为最”,这里所说的龙山即桐城西北的龙眠山。桐城小花茶属皖西兰花茶品系。它芽叶完整,每斤成品茶有芽头0.8至1万支。冲泡后,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绽开的小兰花,汤色淡绿,香气四溢,“桐城小花”因而得名。上世纪六十年代,“桐城小花茶”曾被选为国庆观礼茶送上北京。



方以智画像


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学者方以智,在他的《通雅》、《物理小识》中,都记载有关于茶的条目。《物理小识》卷六《饮食类》记载有关于“茶”的文字近千字,;《通雅》卷四十三《植物·木类》记载有关于“茶”的文字400余字。《通雅》主要是从植物学角度考证茶树,《物理小识》则是从饮食角度考证茶的流源,其中论及茶的分类、种植、制作、储藏、烹煮、饮用以及药理养身价值等等,可以说是一篇极好的关于茶的科普文章。据说方以智是一介贵公子,他的生活轨迹是:读书、考学、做官……中年后亡命天涯、出家为僧,却论及茶的种植技法、采摘技巧以及制作、储存方式,这应该是缘于他年少时的经历。


方以智出生于桐城县城凤仪里方家大宅,七岁随父亲宦游蜀、闽、京师等地,十五岁父亲因忤逆权奸魏忠贤被削职,于是随父返回家乡桐城。桂林方氏在桐城是大家巨族,除了在县城拥有多处房产,在龙眠山里更有诸多别业山林,少年方以智回乡之后,其父不仅为他在城里建了泽园读书处,还在龙眠山的廖一峰下为其辟静室读书。龙眠山离县城仅十几里,往来方便,方以智及一班少年同学经常是日间在城里读书,夜晚入住深山,他在文中这样记述当年的生活:“余往与农父、克咸处泽园,好悲歌,盖数年所,无不得歌至夜半也。农父长余,克咸少余,皆同少年。所志同,言之又同,往往酒酣,夜如深山,或歌市中,旁若无人。人人以我等狂生,我等亦谓填写狂生也。”因为在龙眠山居住、生活过数年,所以他对茶农种茶过程必定观察、了解甚至亲自体验过。


方以智故居位于桐城市城区寺巷“凤仪里”,原名“廷尉第”

方拱乾画像


清初方家另一个大名人方拱乾(1596-1666)与其子方孝标(1617-1696)都是顺治朝进士,尤其是方孝标任侍读学士、经筵讲官。但在顺治十四年父子两因“丁酉科考案”被牵连下狱。方拱乾父子发配宁古塔后,生活十分艰苦,要靠自己种田自活,维持生计都难,遑论其它奢侈享受。唯一能令他怡然自得的享受便是“茶”了,他在《啜茶》诗中写道:“静啜泉味出,乳花生旧磁。童子怪舌灵,远汲不敢欺。涤器还审火,不假他手持。笥中谷雨芽,又及谷雨时。风霜不改色,犹如初脱枝。侑以沉香水,坐对古人诗。穷居寡膻缛,至味合希彝。饮茶如饮药,翛然堪扶衰。”然而他这“笥中谷雨芽,又及谷雨时”,可不是同一年的谷雨了,这茶从家乡邮出,辗转寄到塞外,已是另一个年头,他的《尝都门寄到新茶》说得清楚:“九月新茶五月寄,开园三月到长安。盘旋已是终年计,险阻遥从万里看。故土色香遑拣择,尺书儿女自辛酸。穹庐饮啄原随分,斟酌须令旅思宽。”

方拱乾嗜茶成癖,这嗜好可能在家乡就已形成,方氏在桐城是阀阅望族,在龙眠山和小龙山都有山园别业,桐城的好茶都产于这两山中,《桐城风物记》云:“茶,山园皆有种植者,惟小龙山方氏龙泉庵茶产于云雾石隙中,味醇而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孙氏椒园茶亦佳。”而握有桐城另一品牌“椒园茶”的孙鲁山与方拱乾是好友,他的椒园茶也是年年要寄送方拱乾的。(史载明朝大司马孙鲁山,乞休隐居龙眠山,在椒子崖下构筑了“椒园”。孙鲁山生性爱茶,宦游时得异种茶籽,植之“椒园”,用人参剩汤浇之,茶作兰香,进贡朝廷,称作“椒园茶”。)


     乡关万里,羁魂何处安放?且看他的一首又一首咏茶诗作,感受他一遍又一遍的乡思之情。


  《茶香》:“荒边老死不识梅,何处梅花香屋里?氤氲细溯香所生,雨前茶煮冰溪水。江南人梦江南花,但觉生香已是家。当年狼籍千林雪,此日依稀问露华。风定茶清香不偶,寻香执色花何有?君不见羁魂随物见乡园,关山笛里生杨柳。”


  《煮茶》:“亲煎出茶味,手与舌相矜。岂是物情异,难除我相能。松风生画扇,蓬梗瀹春冰。忽忆岩前火,旗枪试老僧。”

  “家山茶向长安达”,“江南人梦江南花”,乡关只在茶香里,在艰苦的谪居生活中,我们何以去理解方氏一门处绝境而不绝望的情怀?也许从茶中可以解得,茶是真君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苦节励志,自强不息。




其子方孝标从宁古塔赦归后,他长年在外奔走,足迹遍及云贵、湖广、浙闽等地,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到底在做些什么事,但他一路走来,一路关心民瘼,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关于茶的文字。如在《滇游记行》中写道:“二十二日,冒雨由茶园过望海寺……”,诗集中除了《茶市谣》,还有《同僧煮嶰茶歌》、《过狮隐庵得尝真庙后茶因向庵僧白乘乞少许寄老亲》、《央焙岕茶寄老亲》、《期友人同往茶市》等等。


  仿佛为了与祖父的诗作相呼应,在方孔乾作《茶香》等诗五十多年后,方孔乾之孙方登峄(?——1728?,康熙朝中书舍人、工部主事)因“南山集案”而流放黑龙江齐齐哈尔时,也写了一首《都门寄到新茶》:“家山茶向长安达,冰煮龙江隔岁迟。万里娇孙怜老吻,九年顽齿漱香枝。寄时应有封题泪,到日弥增饮啄悲。壶溢乳花珍惜甚,寻常斟酌转矜持。”

  历史就有许多巧合,命运也是如此玄妙,方登峄之孙方观承(1698~1768年),乾隆朝历任军机章京、吏部郎中、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直隶总督等职,他也喜茶并吟咏之。方观承在任上常邀请桐城友人煮茶品茗、漫话故乡,有一首记载了品茗雅会的诗作《冬夜雨中同刘林一马湘灵话故乡风景》,诗云:微风拂拂雨溅溅,已到轻寒十月天。茗椀频添新活火,梅花重检旧吟笺。为邻预结山边屋,息老须归郭外田。记取官斋同剪烛,数枝残菊影犹妍。那夜他们品的一定是桐城小花茶,桐城小花茶见证了他们的故园之思和致仕归乡的君子之约。



方苞画像


  说到桐城茶,还不能不说大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1668——1749)。方苞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从因“南山集案”被判死囚到入值南书房,最后官至礼部侍郎。乾隆是个自命文采风流的皇帝,他与方苞的关系相当融洽,传说乾隆御赐“铁观音”之名就源于方苞。方苞爱喝茶,与李光地是终生好友,李光地家在福建安溪,方苞当然对安溪茶颇有研究。乾隆年间,李光地虽然死了,但有一位安溪秀才王仕让,因为仰慕方苞才学,便将自家园中产的绝品好茶送给这位侍郎大人,方苞饮后觉得此茶非比寻常,便带进宫中献给皇帝,乾隆饮后果然妙不可言,君臣二人遂讨论起此茶来。方苞说“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乾隆闻此言,兴起挥毫,写下“铁观音”三个大字,从此“铁观音”作为御赐茶名传遍天下。只是方苞没想到,他的家乡桐城,如今也从福建引进技术,将小花茶开发出了“清香型铁观音”。


  方家的女人同样与茶结缘,并多有诗词吟咏。方云卿在《茅屋》一诗中写道:高人幽致似山家,松火新烹雨后茶。门前小桥流水外,庭前一树石楠花。方以智之子方中履同样是个清初的大学者,他的妻子张莹也喜茶爱茶,她的诗《自题友阁》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茗可烹泉香可焚,市嚣心远昼稀闻。松筠冉冉怀空谷,燕雀啾啾自一群……”

桐城市黄甲镇杨头村茶山

 绿茶在我国被誉为“国饮”,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桐城小花茶好喝,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化学物理成份、矿质元素与其它地区的茶在含量上略有不同。以我的体验和感性认知觉得:同等体积的干茶,桐城小花茶比周边的茶要重一些;桐城小花的枝干似乎壮些、叶子似乎厚实点。我猜想,也许因为桐城小花的含铁、硒等元素更多一些吧。


  当方家文人与桐城小花茶相遇,茶的文化意味就更浓了,而方家那些文人的文章就更有超凡脱俗的气度和韵味了!

编辑:李海波

排版:李海波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