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住了4年,最经常被内地朋友问到的问题是:在XX附近有什么好吃的?
初来乍到的时候,第一要务就是去找香港美食攻略。曾跟着这些美食地图想去找好吃的,却很多次都失望而归。最记得的一次是去旺角吃闻名中外的肥姐小食店,排了15分钟的队点了个皇牌套餐,结果拿到了没有任何温度的墨鱼,生肠,还有火鸡胗各一串,混着有点酸味的芥末酱,站在被抛弃的竹签和纸盒挤爆的垃圾桶旁,对这家店的闻名程度百思不得其解。
我不敢以吃货自居,因为25岁之后发现怎么吃都不胖日子已经离我而去。瘦成一道闪电还是人生的一大任务需要不断为之努力,毕竟在香港一年有8-9个月都是露腿的季节。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吃仍然占据着我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全世界节奏最快的城市里,美食是对忙碌生活的最好慰藉。
中餐
蘭芳園
我曾经无比坚信方便面是迟早要退出食物界的。一来是每次掀开薄薄的塑料纸,你会发现他们的广告包装和真实产品总是货不对板。二来是方便面们一如既往的被归类为不健康食品,而且在中产阶级不断壮大,食物界成员不断丰富的今天,要快速填饱肚子有了N的N次方种方法。
直到在香港发现了出前一丁。
其实并不是在别的地方买不到出前一丁,只是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地方的人对某一种方便面有如此深厚的情感。每次和同事去不同的吃茶餐厅吃面,上来以后第一口,接着一定会是“咦呢度喺出前一丁喔”或者“且都唔喺出前一丁来噶”的评论。而蘭芳園最有名的,就是葱油捞丁。
只要是挨近午饭的时间去中环见客,即使踩着高跟鞋也会沿着半山扶手电梯一路上坡走到结志街,点一份葱油鸡扒捞丁,一份西多士,还有一杯冻奶茶。
这家从1952年开始经营的茶记在中环和尖沙咀都设有分店,人均HK$50你就可以尝到香港的味道。
澳洲牛奶公司
如果要选一样香港最独特的食物,必须是茶餐厅的常餐。而常餐最好吃的地方,必须是澳洲牛奶公司。所谓常餐,其实是汤通粉,火腿炒蛋,和多士这个经典组合。有同事说常餐的可贵之处,在于寻常。无论你在哪家茶记,常餐一定是最万无一失的选项。他有令人安心的本领,营养丰富、价钱合理、味道也刚刚好。
常餐的精粹在于炒蛋。汤通粉和烘多士并不考验厨师,但炒蛋却是一门艺术。其实我也喜欢翠華,他家的鱼汤四宝面和各种炒饭做得挺不错的。只是炒蛋是翠華的一大败笔,端上来之后居然是皱巴巴暗黄色的一坨,以至于我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去翠華吃早餐。毫不夸张的说,澳牛的炒蛋是我在香港吃过最好吃的炒蛋。他们家就因为一道炒蛋常餐卖到街知巷闻,工作日的早上10点都会在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不要问我为什么会知道)
就连常餐的后起之秀華星冰室,也是澳牛的旧班底跳槽创业的结晶。
日本菜
不得不承认,以前我很孤陋寡闻的认为日本菜只是寿司和鱼生的代名词。香港(竟然不是日本)给我打开了日本菜的新世界大门。
做了销售的工作3年,我想至少80%和客人吃的午餐都是日本菜。首先是因为吃中餐需要点菜的艺术,要照顾到不同口味而且素食的人群不在少数。用餐之间除了给客人斟茶递水夹菜,同时还要思考共同话题。两个字总结:好累。于是中餐厅几乎不会出现在我给客人的可选项里面。而日本菜和西餐有一个好处:自己点自己的,自己吃自己的,方便。结果80%的客人会在我给的两个选项里选日本菜。大家对日料的喜爱可见一斑。
豚王拉面
是的,日本菜的一大精粹,拉面。但要推荐的不是众所周知的一蘭。
其实一蘭拉面就在我公司楼下,看着他生意好到把隔壁的私房菜吞并掉但依然需要排队,真的要感慨口碑传播的力量。并不是一蘭不好吃,而是吃饭这件事除了填饱肚子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社交的意义。如果我要排半个小时队然后吃一碗HK$100却只有两块叉烧和一些香葱的面,我会极度不愿意坐在一个小隔间里,好像世界只剩下我和面在大眼瞪小眼。
其实日本拉面在香港很有市场,其餐厅品牌之多,光是有名的就已经有五六家。之所以喜欢豚王,不是拉面本身做得特别好,而是汤。和别的拉面店只有猪骨汤底不一样的是,豚王有4款主打汤底:豚王、黑王、翠王、赤王。我喜欢点偏硬的面身,一层厚厚的香油封着浓郁的翠王汤底,混着秘制酱汁,从第一口面到最后一口汤都是满满的诚意,一点都没有连锁拉面的的流水作业感。
大户屋
我很爱吃鱼,甚至怀疑自己上辈子是猫。只要是鱼,怎么做都很喜欢。大户屋主打日本定食,其中一个系列就是各种烧鱼。光是餐单上的这一项就轻易的让大户屋成为我最常去的餐厅。每次侍应把满满一个盘子的食物端上桌,中间躺着一条烧得金黄的鱼,伴着爽口的小菜和现磨的白萝卜肉,我就马上变成心心眼。
那么喜欢大户屋的原因,还因为他是一个whole package。餐厅开在铜锣湾金朝阳中心,文雅柔和的日式装潢风格,没有限时用餐,价格亲民,服务周到,一切都刚刚好。
鐵板燒·鑄
铁板烧是日本料理中较为昂贵的一种料理方式,通常用上乘的材料,由经验丰富的厨师在食客面前即时烹制。除了味觉满足外,欣赏厨师的烹制食物过程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
鐵板燒·鑄是一家在天后的餐厅,很小众很精致。不起眼的门面,里面只有3个铁板烧的工作台,大概只能同时照顾20位客人。也正是因为客人数目不多,师傅对每位客人都照顾得很周到,肉的生熟程度,口味的偏咸偏淡都能一一满足。我没有在饭前拍食物的习惯,但唯一一次在和客人吃饭都要好像没见过世面的小女生一样停下来拍照,就是这里的甘鲷鱼。
观看师傅做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先把切好的新鲜甘鲷放在满满是清油煎锅里煎焗,然后把每天早上人手现磨再慢煮的南瓜汁放在碟子上,最后甘鲷出锅,上菜。特别的是,这里的甘鲷居然是连着鱼鳞一起烹饪,起锅的时候鱼鳞炸得像盛开的鲜花,入口时外皮香脆,内里的肉质却异常滑嫩。配上南瓜汁,味道很有层次感,完全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
这里午餐大概人均HK$450,晚餐就要到人均HK$1,000。价格小贵,但出品和菜式会让你有难得的深刻,绕梁三日回味无穷。连我妈这位不吃中餐会死星人,都赞不绝口。
Sushi Mori
终于要说到寿司了。
寿司应该是食物界里最有阶级观念的成员之一。因为不需要烹调,在没有任何烹饪技术介入的情况下寿司们很轻易的就根据自身条件被分成三六九等,然后明码标价。寿司神髓所在是这种在清淡寡薄的口感中追求食材本身的味道。
这里的食材是每天从日本空运到香港,因为新鲜对于寿司而言太过重要。几乎每次来,都会选鮨森推介寿司12件,然后一次过把海鲜的鲜美,脂肪的圆润,米饭的甘甜,放在嘴里咀嚼。吃过最特别的寿司是竹签鱼。表面薄薄的鱼皮被刀轻轻划开,露出皮下的鱼脂,略微烧炙后就会渗出淡淡的鱼油香味。吃下去的口感十分丰富,肉质偏爽、能感受到鱼肉紧密的纤维。
尝过Sushi Mori之后,我再也没有找到更让人满意寿司。当然,也没有吃过更贵的。
西餐
Simply Life
Simply Life是美心旗下的一家西餐厅,除了中环和鰂鱼涌的分店是Salad Bar以外,其他的都是Full Menu。我吃过他家的所有lunch set,是的,所有。最值得推荐的是All day breakfast还有Egg benedict。这两款食物在内地的西餐厅几乎不会出现,来香港不妨一试。
All day breakfast应该是从英国流传出去的一种餐点,其实并不特别,只是烤面包+煎香肠+煎培根+炒蛋+茄汁豆+烤西红柿+烤蘑菇的组合。但Simply Life把这道普通的菜做得特别丰盛美味。我很爱点All day breakfast,大概是因为早餐是一天里最让我期待的一顿,光是说这几个单词,就让我觉得很放松悠闲。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餐厅吃过同一道菜,真的没有吃到过更好的。
Egg benedict其实是水煮蛋+火腿+英式Muffin+荷兰酱的美味组合。当你用刀子把蛋切开,看着蛋黄潺潺流出,和香浓的荷兰酱结合在一起,再用叉子把火腿和Muffin送进嘴里,会好吃到想爬到桌子上跳舞。
每次遇到“我周末和女朋友过来香港有没有什么好吃又不贵逼格又高的地方推荐一下啊”之类的问题,我总是会说Simply Life。午餐人均不到HK$150,从前菜的法式面包,到他家最经典的水果冰茶,还有点哪个主菜都不会错的保证,到目前还没有听过不满意的反馈。唯一不好的,是餐厅永远爆满,你要做好排队的准备。
Penthouse by Harlan Goldstein
Penthouse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顶层公寓,而第一次听说这家餐厅,是米芝莲星级名厨Harlan Goldstein租下金朝阳中心的顶层,开了他名下的第四间食府。想去试的时候提前了两周打电话过去却发现一个月之后的lunch都已经全部订满。
我第一次吃Semi-buffet就是在Penthouse。前菜和甜品是自助餐的形式,选择非常丰富。主菜从意粉到牛排都一应俱全。网上的食评已经数不胜数,一句总结就是出品很对得起他的价格。
但Penthouse对我的意义似乎超过了一家餐厅。人生中总有那么几个深刻的饭局,其中一次就是我上司C请我们来这里的一顿。那时候香港经济正在走下坡路,广告顺理成章的成为甲方第一个砍掉的预算。从高峰往下掉往往是最痛苦的过程,公司顺应时势换了Commission Scheme,把9个人的团队分成3 team,引导公司内外的竞争环境。都数不清多少次披荆斩棘贴身肉搏,最终我和G&H贡献了公司一半的生意额,Literally a Big Win。
那天天气好好,坐在Midtown顶层全落地玻璃看维港。还很记得H要了一份西冷,G要了龙虾意粉,我要了慢煮三文鱼。Penthouse让我想起赢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真心好棒。
甜品
東海堂
你们应该在想:居然是東海堂?那个在地铁站里面到处都是,卖面包的那个東海堂?
是的。東海堂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在各种或是连锁或是小众的西饼店里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我的新宠。原因只有一个:北海道3.6牛乳芝士蛋糕。
其实我并不太喜欢松软的蛋糕,反而是扎实的口感更让我青睐。東海堂的这个蛋糕用纯忌廉芝士和北海道牛乳制作,顶层铺满白色巧克力薄片。芝士的浓郁和牛奶的丝滑,加上接近雪糕的口感,有一次公司开生日party订了这款蛋糕,我吃完自己的那一块之后又把我3个可爱的teammate的3份也吃了。
对了,除了好吃,他们还是三年来第一家帮我买billboard的西饼店。
Awfully Chocolate
我迷恋巧克力。
据说我对巧克力的鉴赏能力从小就技惊四座,最被我妈津津乐道的是我分辨真假麦提莎。有一次我娘把舅舅从香港带回来的麦提莎和在某街边小店买的“麦提莎”混在一起放,因为对她来说都只是圆滚滚的巧克力而已。我发现了就坐在客厅地上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麦提莎一粒一粒放嘴里。吃到是真的就吞肚子里,吃到假的就哭着扔到满地都是。那一年我才3岁。
一次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被我发现Awfully Chocolate在卖巧克力千层蛋糕。其实第一次吃千层蛋糕是在Lady M,把这种质感的蛋糕第一次放嘴里的时候,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秒就理解了原来将近HK$100一块蛋糕是有他的道理所在。Awfully Chocolate把巧克力和千层蛋糕这两种最棒的甜品结合在一起,还比Lady M便宜,what’s not to love?
下次来香港,好好吃饭。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Sit tight and follow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