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三晋史痕】元好问为廉吏能臣树碑立传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元好问为廉吏能臣树碑立传


 张斯直

    金元文宗元好问政界任职十年,清正为官,勇于做事,堪称一代廉吏能臣。也许是惺惺相惜的缘故,他除去自身为人做官清廉外,对他所知的那些廉吏能臣,也多赞美和推崇,如在给河南登封县县令薛明府所写的《薛明府去思口号七首》中就写道:“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可见廉吏能臣在他心目中是何等重要!

    元好问在金朝灭亡后致力于金代野史的搜集和撰写,拒绝出仕为官。他所搜集整理的金代野史达百万字,其中,碑铭表就是元好问晚年野史搜集和撰写的重要内容之一。

    元好问晚年所写的碑铭表共96篇,有64篇是为廉吏能臣立传,占其全部碑铭表的三分之二,从中可以看出元好问对金代廉吏能臣的重视程度;更可看出他内心似乎天然就具有的无法割舍的廉政情结。



    在这64篇碑铭表中,元好问主要通过以下写作方式来完成廉吏碑铭表的写作,借以表达自己的廉政情结。

    一是追溯廉吏家世渊源。元好问在为廉吏撰写碑铭表的时候,总会用一定的笔墨交代廉吏的前辈,可以追溯到廉吏的先祖曾祖父,甚至更远,并说明廉吏的先辈也是美德盖世,好有作为,有的廉吏还是清廉传家,从而为进一步表现主人公廉吏作好铺垫。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也让我们知道了源远流长的家风对人的影响。如在《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中,元好问写道:“平章政事寿国文贞公,讳万公,字良辅,姓张氏,唐名宦公谨之后,唐末有自东海徙汶上者,后又徙东阿,遂为东阿人。曾祖讳晞,行善好施,乡人归之。宣政末,常出财佐军……祖讳询,孝弟力田,家用不匮,赠金紫光禄大夫……考讳弥学,笃于学问,以《尚书》为专门之业。初应乡试,擢本经第一。后罢经义科,以辞赋取士,复豫荐书……累赠崇进寿国公。”从以上叙说中不难看到廉吏张文贞家族在历史上的辉煌与祖辈的作为,从而为读者深入了解张文贞打下了基础。再如在《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一文中,这样介绍廉吏康德璋的父亲:“考道安,不慕荣利,优游乡里,以读书讲道为业,临终敕诸子言,凡人在仕籍,岂有忧饥冻者?事当从正,贷利不得关诸心。”教育子女要廉洁自律,不被利益迷惑。

    二是展现廉吏成长过程及主要政绩。为廉吏能臣撰写碑铭表文,叙说其成长过程,特别是政绩最为必须,也是碑文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元好问做得很好,几乎篇篇都介绍得有板有眼,当然也有详有略。如在《潞州录事毛君墓表》一文中介绍廉吏毛伯朋的成长过程时写道:“资质刚毅,廉介自守,人不敢以非礼犯之。”在《费县令郭明府墓碑》一文中介

    绍费县令郭峤时这样写道:“终,更调禹城南宫丞,再调沂州防御判官,以廉能升兼费县令。”而在介绍廉吏的政绩时更是浓墨重彩。如在介绍礼部尚书赵秉文时,元好问这样写道:“若夫不溺于时俗,不汩于利禄,慨然以道德、仁义、性命、祸福之学自任,沉潜乎六经,从容乎百家,幼而壮,壮而老,怡然涣然,之死而后已者,惟我闲闲公一人。”在简单介绍他从政经历后,着重介绍其清廉爱民的政绩:“公为政,每从宽厚,不旬月,盗贼屏迹,终任无犯者。岁饥,出俸粟,为豪民倡,以振贫乏,赖以全活者甚众。”在撰写《寄庵先生墓碑》中为能臣李寄庵写道:“先生行视西山,得美泉,度地之高卑,将引致之。先以便宜白于州,然后籍丁为渠,民乐于赴功,不两旬而成。近郭数千家,坐获膏润之利。”一个为民兴修水利、造福大众的能吏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叙说廉吏能臣对上对下的影响力。一个廉吏能臣的出现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上至皇帝王公,下至普通庶民。元好问所撰写的这些廉吏能臣也是如此。金尚书右臣耶律履一生文化成就很大,在朝野很有影响,很得金世宗和金章宗的重视。在他去世后,“天子闻而震悼。戊申,横殡于都城南柳村。诏百官会丧,中使宣慰其家,赐钱一百万。”金平章政事张文贞生前多有作为,针对民艰,“公为之平物价,宽民力,比他州所费省者什六七。承安三年(1198)正月,上以太夫人之故,移公济南尹。河中之人,为建去思堂,画像事之”。由于张文贞勤政为民,在他调走后,百姓为他建去思堂,画像供奉他。可见张文贞在民间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元好问就是这样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为金元廉吏能臣树碑立传,不仅保存了金元历史,达到他以文存史的目的,而且也为我们后人真实地描绘出那个时代的廉吏能臣,使之流芳百世。

    (文中引文出自姚奠中先生主编的《元好问全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