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身心顽顿,恰似一片铁板。内无玲珑机智,外无华藻文章。谁能打作郓州针,笑杀秦时?轹钻。四楞著地,万事无心。虽然看不入,毕竟扑不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是宋朝宗赜的一首偈颂,说的很有意思。
若说这是掉书袋,有意夸耀一向多闻,则我岂敢!岂敢!之所以引及此偈,个中缘由只不过我看到了吃铁板炒饭而已。乍看之下,忽然记起了这首偈颂。若要别寻道理,实则本无道理可得。但,坚持说这没有道理的,则偈子的道理明明就摆在眼前了。
人,都是喜欢自己很识时务的,可是这禅僧却说自己很像铁板一片。这个比喻很像我家乡詈人的话,如说人笨头笨脑,便会说——你是“花岗岩的脑子”。这个封号,我不知道得到过多少回。有时想想,禁不住抿嘴微笑,很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存乎其中。无奈这“笨”是天生的,上海话说是“搞不好”的,好坏就是如此,我也莫奈何了。可据我看,这究竟还是很好的,因为它到底就这个样子,变化也好,征服也罢,与它到底是不相关的。
「内无玲珑机智,外无华藻文章。」这是绝妙好辞!中国人常说似是而非的抑扬语,可实情却不一定是字面上的,若信了字面,那就上了当了。譬如《红楼梦》说贾宝玉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可我们看书,却发现宝玉公子真是一肚皮学问,相比之下,我们看书的人都不配当草包了,只能退居三舍,肯求当个草料,再被牛羊吃进肚里,经反刍消化后,庶几有可能有跟公子再比一次的勇气。
「谁能打作郓州针,笑杀秦时?轹钻。」把一片铁板打作郓州针,虽然的确是费时费力,貌似也是可以的——因为材料很对头。某名人说:「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这话说的很妙。但禅僧的意思是说,你把我打作郓州针作什么,你就是改变了我,我还不是那一片铁吗?铁板变成铁针,它的用处是变化了,可材料则根本没有丝毫的改动!是我顽顿,还是你顽顿,作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笑杀秦时?轹钻」,去掉「笑杀」二字,那「秦时?轹钻」倒是很有些来头的。五代时,云门和尚出家后对戒律曾有过一番研究,可是到后来,觉得「己事未明」——明心见性的悟道还是欠缺了,于是他找陈睦州。按理,学生找老师,老师应该跟他指点迷津才是,可是陈睦州却没有。睦州一见云门来了,就把大门一关,根本不理他。
云门叩门,睦州就问:「是谁啊?」云门这时很乖,说我是谁谁谁。(没当过铁板的人,大多如此!)睦州就问:「你来寻我作什么?」云门恭敬回答道:「我追寻自己,但对己事却没有明了,求你指点我一下!」一听这话,睦州马上打大门扯开,在云门面前站定后,马上又把大门关闭了。什么意思呢?什么意思呢?什么意思呢?云门到底没找到自己的那个意思。
就这样,天天对这个门使劲儿,他敲啊敲啊,一连敲了三天门,到了第三天,睦州才把大门打开一条缝,云门怕他又把门关了,就把一条腿先插进,这个人家不管的。睦州一把拿住他的前襟,问他:「快说!快说!」云门这时还在思考,我应该说什么呢?
睦州一见,知道他没有悟,一把推开他,说了一句:「秦时?轹钻」,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轹钻」是锥子,秦代的?轹钻,时隔许久,当然早就朽败了。材料对,但也要自己懂得自己,自己不懂自己,还懂个什么明堂呢!据说云门在这里话里悟了。却因为睦州急掩门,把他本来插在门里面的脚轧断了,最终成了个跛子。以一条腿为代价,却只有证明,却没有附加什么。
人最懂自己,又最不懂自己,就像一片铁板,若不把易熟的东西放在上面,在炽然猛烈中翻炒,它到底作不得主,来证明变化。「虽然看不入,毕竟扑不破!」容易熟的东西——好物,是随人拿捏翻炒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烂熟中,是来不及收拾自己的,除了狼藉,别无其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