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读一首诗 恋一座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每一首诗,都有心事,或关于人,或关于城;每一座城,都有故事,看不尽,醉不醒。诗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整座城的历史,重新开拓诗词解读视角。它们都十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名城、故都曾经繁华的历史,令众多读者虽不能至,却可心灵游览。


九天开出一成都 万户千门入画图


成都自古文华风流。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李白、薛涛、苏轼等蜀中文豪纷纷涌现,领一时之风骚。更有杜甫、陆游、范成大、王闿运等千里入蜀,留下无数歌咏成都的诗词歌赋,流传千古。比如,李白在蜀中游历时,就对这座逍遥都市眷恋不已,写下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至今被人传颂。成都这块千古风流之地,诗养人,人养诗。


【风物】


《蜀都赋》(节选)

扬雄(西汉)

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弥望,郁乎青葱,沃野千里。上稽干度,则井络储精;下案地纪,则巛宫奠位。东有巴賨,绵亘百濮。铜梁金堂,火井龙湫。


扬雄,中国西汉时期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早年倾慕司马相如,常作辞赋,名声远播。


历来赞美成都之文字不可胜数,然而最负盛名者,莫过于《蜀都赋》。历史上的《蜀都赋》有两篇,一为汉代辞赋大家扬雄所作,一为西晋诗人左思所作。二者题材相同,描述的内容也相近,采用的艺术手段相似,也同样的文采斐然。


△成都望江楼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成都即有十八座城门,道路又宽又直,登楼则看山,推窗即见江,一步一景。万间广厦,车马出入,人民抚琴弄瑟,过着安居和美的生活。


当年交易地集中在城西的少城里,都市里的红男绿女,可以买到来自八方的珍奇——有永昌郡(今中国云南省西部以及缅甸克钦邦、掸邦一带)幢树之花纺成的幢华,有兴古郡(辖境为今日云南、广西和贵州交界处)桄榔树产的西米;邛崃山的邛竹杖卖到了大夏(今阿富汗一带),蒟酱(槟榔药)则被带到了遥远的番禺;蜀锦灿烂,在锦江濯洗,色彩竟然比江水还绚丽……


《蜀都赋》中,对成都的物产财富、繁华形胜、人物风流,极尽描摹铺陈,兼之辞藻华美,读来朗朗上口。铺陈蜀地的历史事迹、地理位置、风土物产、人物风俗……俨然一部压缩的地方志。  


【美景】


《忆蜀》

陆游(宋)

忆蜀西游日,岷峨胜事繁。

题诗古柏庙,载酒海棠园。

世故纷难料,年光浩莫论。

所欣身尚健,短褐醉江村。


陆游在四川经历曲折丰富,留下了丰富的诗文,保存了有关成都的珍贵史料。陆游旅居成都七年,在诗中展示了成都的旖旎风光:绿树,屋舍,落花,马蹄声声……这些繁华与美景,让陆游留恋不已,“白首欲忘归”,“未觉巴山异故乡”。离开成都后,他对成都的山水原野、楼台亭阁、寺观祠院、诸家花园,一次次地在诗篇中思念、回忆,《忆蜀》便是其中一篇。   


△成都锦里


在成都闲居期间,陆游放歌纵酒,自号“放翁”。报国之志未能实现,幸好有成都这个美丽温婉闲适富足的地方,让他的愤懑之情逐渐淡化,也爱上这个花团锦簇的地方。他的《成都行》,“倚锦瑟,击玉壶,吴中狂士游成都。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他的《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他和唐代的杜甫何其相似,一样的流寓,一样的忧国,一样的郁结……陆游爱成都,他甚至想终老于此地。


【川味】


《登成都白菟楼》(节选)

张载(西晋)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蛲檗临太墟。

……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婿。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蜀中名茶香绕千载,历代诗人吟诵蜀茶的诗句,也与茶香一样流芳千古。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事诗句,就出现在西晋人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中。


“白菟楼”,又称“张仪楼”“百尺楼”,位于成都西南角,为秦时张仪所建,至唐犹存。诗人先以登楼所见为序,多方摄取,连缀成六组镜头:城楼雄伟而壮丽;物产丰富而恒余;街道人多而华美;人才辈出而伟杰;商贾富有而奢侈;土产特出而奇珍。其中除赞美秋橘春鱼、果品佳肴外,还特别炫耀四川香茶,咏茶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六清即《周礼》所谓的“六饮”,是供天子用的六种饮料,有水、浆(有醋味的酒)、醴(甜酒)、凉(薄酒)、医(醴和酏混合的饮料)、酏(薄粥)。九区即九州,泛指全中国。诗人认为茶为全中国人所喜爱的饮料,芬芳的茶茗冠盖水、浆、醴、醇、医、酏六种饮料,漫溢的香味流播九州,雄辩地证明了巴蜀地区是我国茶文化的摇篮这一事实。 


【民俗】


《清明在成都作》

李调元(清)

清明郭外柳毵毵,车马如云有堕簪。

莫向碧鸡坊里去,游人多在百花潭。


李调元是清代乾嘉时的蜀中天纵之才,是继杨慎之后四川出现的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为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藏书家。


△成都百花潭公园


李调元写有大量吟咏巴山蜀水人迹、风物的诗作,他的不少诗作更是记录成都民俗的瑰丽长卷。他19岁时游历锦官城之后,写有一组《成都杂诗》,咏叹成都百花潭、万里桥、金马坊、相如宅、扬雄墨池、筹边楼、望江楼、碧鸡坊等遗迹。这首《清明在成都作》(据巴蜀书社《李调元诗注》)也不例外。第一句就点明了成都人清明节的“插柳”风俗。毵毵(san),指的是下垂之貌。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让人喜上眉梢。“插柳”就是把折下的柳枝插于门边,或系于门框。“垂柳毵毵然,烟光翠柳,明媚醒人眼,大家小户,前街后巷,门间一望而知曰:今日是清明也。”(《吴郡岁华纪丽》)这既表春天可以植柳绿化,又有希望家庭、社会和谐、诸事如意的隐喻,所谓“柳户清明”就是这个意思。而三四句更清楚表明了成都人清明节踏青的盛况:摩肩接踵,“堕簪”,指的是出游妇女挤落了头上的簪饰。薛涛晚年迁居于城西的碧鸡坊,此巷名声大噪,地点就在汉代辞赋家扬雄住宅之侧。可见当时碧鸡坊人头攒动的拥挤与热闹,而更为开阔的百花潭,才是体现踏青意义的所在。


忆杭州,最美是西湖


提到杭州,很多人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西湖。的确,历史上的杭州,城市的发展始终围绕着西湖进行,杭州城和西湖相辅相依,百姓生活与西湖密不可分,城湖关系的密切程度远非中国其他城市所及。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从未吝啬过对西湖的赞美。


△杭州西湖美景


春柳拂水·苏堤春晓


《筑堤》

苏轼(宋)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

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春日初上,躲在浮云后扭捏的红日,探头探脑地俯看着这一片静如明镜的湖泊。蔓延的翠绿,常青藤缠绕着灰色的瓦墙。在瓦墙堆砌而成的院府里,从月洞门口处走出了一名着灰色素衣,提着鸟笼的老翁,晃着脑袋,怡然自得。西湖的日子,便是从这静谧中开始,又在同样的静谧中结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西湖景之一的苏堤春晓,在春日里羡煞了百花。两岸郁郁葱葱的杨柳,在飞絮和水雾中温柔地浮荡在水面上。水波轻轻地翻开涟漪,柔和地令人心醉迷离,好像刚刚睡醒的西施般娇柔与随意。


这般惬意的良辰美景,便是出自于东坡居士苏轼之手。他曾先后两次被贬到杭州,本是贬官,却因为杭州的美景让他淡忘了贬官之苦。取而代之的,是他对杭州和杭州百姓的关爱。传闻苏堤,便是在苏轼第二次为杭州太守时,见西湖淤泥堵塞,意欲疏浚西湖,便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成了堤,后人唤作“苏堤”。


夏阳如火·雷峰夕照


《雷峰》

林和靖(宋)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夕照前林见,秋涛隔岸闻。

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

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


雷峰夕照,西湖景之一。始建于五代,传闻是吴越国最后一位国王钱弘俶为了庆祝黄妃喜得佳子而建造,初名亦为“黄妃塔”。后来因为有个人姓雷,居住在此塔之内,便唤作了“雷峰塔”。朝代更迭,随着熊熊的战火燃烧,雷峰塔在明末被火烧毁,仅仅保存了塔心,变成了临湖而立的“残塔”一座。


以梅花为妻,以白鹤为子的林和靖,常年隐居在西湖岸边。一叶扁舟,独自一人一壶酒,便游遍了西湖,常与各寺庙的得道高僧为友。他这一首描写夕阳西下时的雷峰,成就了“雷峰夕照”的芳名。从此后的百年,它依旧在夕阳下,透露出脱离凡尘的神圣和外人不可知的沧桑。


△雷峰夕照


秋心才情·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藏头诗)

徐文长(明)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秋高气爽的季节,十里木樨飘香,沁人心脾。一望无际的湖水,本是华灯初上,却无半盏星灯。仰头望向碧蓝如海的天空,一轮圆月已高高挂。月光照亮了周边的云彩,投下银色如雪的光芒。水天相接,湖水中的月影宛如娇羞女子的倩影。平湖赏月,是最佳之地。清新干净的空气,毫无杂质,可以令人清晰地看见月盘上的斑驳。


若是在雨季,便是苏轼笔下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骤雨来临之际,地上总是笼着热气,雀鸟也速速低飞,乌云也压得低沉,翻滚如泼墨般地遮住青山。顷刻而下的雨水,像是白嫩嫩的珍珠在水面和地面上乱蹦乱跳,落得满艘船都是珠宝。真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雨落未多久,忽地一阵大风吹来,云开雾散,望湖楼在滔滔风雨后,又是一片波光粼粼之景。平静如镜,仿佛刚才只是南柯一梦。


冬日恋歌·断桥残雪


《题杭州孤山寺》

张祜(唐)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正是因为这首诗,“断桥”第一次亮相在了世人眼前。断桥,是西湖著名的爱情桥之一。但那时的断桥,荒凉凄清,斑驳沧桑,长满了潮湿的青苔,可见是很久没人来走过了。那些许诺生死爱恋的佳偶呢?那些在断桥邂逅浪漫情怀的游子呢?


那么,何为断桥之意?传闻,每当皓雪飞落,次日初晴时,立于高山上向南远眺。便可见到银装素裹的西湖,仿佛娇弱的西子穿上了白狐裘一般。宛如铺琼砌玉,一片清莹透彻之感,西湖顿生出一种冷艳之色,惹人怜爱。引入眼帘的洁白,软绵绵的雪,让人禁不住地想去把玩。


△杭州西湖美景


积雪中,白堤横断。断桥高起的石桥拱面,周边并无遮挡之物。又持续接触到骄阳,慢慢地就比周边景色先行化掉了桥面的雪,露出了桥面的本来面目。于是,就在桥头两端还深埋在雪里时,桥身就已经若仙若云地可辨了。远远望去,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故而有了“断桥”的雅称。


春江花月夜 诗韵满扬州


一首《春江花月夜》,几多扬州人文景。“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隋炀帝一首《春江花月夜》,成为格律诗之滥觞;“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全唐诗浩瀚天空中有了一个令人仰望的“皎皎孤月轮”。《春江花月夜》是诗,更是催生一个个诗人、诗作的诗意栖居的情景再现。现在,我们就走近扬州的人文风情,看古城永恒的春、江、花、月、夜。


【春韵】


扬州春词三首(节选)

姚合(唐)

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

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扬州的春是离不开杨柳的。唐代诗人皮日休曾经这般形容漫步在扬州的春里,他说:“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不尽还”;唐代诗人杜荀鹤更将扬州两岸的垂柳,比作了天青色的烟雨——“络岸柳丝悬如雨”。


扬州春得天独厚,“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告诉他是在最好的季节——三月,到最繁华的地方——扬州,那里景色极佳——鲜花如烟。李白奠定了基调,诗人笔下,有关扬州的春歌、春雨、春江、春晓、春夜佳作迭出,可谓“春风动春心,阳鸟吐清音”。园艺家手下,也打造了扬州的景观之春,望春、熙春、来春、饯春、春流、听鹂、观芍,处处是春的气息和春的脚步。万紫千红的繁华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有意无意地振奋人们,使人们娱心快目。


△扬州美景


【江潮】


《秋日》

秦观(宋)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扬州古时常被称作“江都”。自吴王夫差在扬州城内沿江向北开邗沟,方才奠定了日后扬州繁华的基础。以及隋炀帝开拓的京杭大运河,都是建立在邗沟的基础上。


汉代枚乘为后人记载了扬州南部的“曲江观涛”:“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作者笔下的涛景,奇观满目,音声盈耳。


扬州的江,亦是李白酒后泼墨而曰的“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哪可渡”,更是文天祥满怀热情、宁死不屈的“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扬子江,因扬州古时的扬子津渡口而成名。本是泛指扬州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却因为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使扬子一夜间就繁华了起来,南来北往的商旅皆云集于此,渐渐地“扬子江”变作了整条长江的雅称。


扬州的江,是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唐代诗人李绅《宿瓜洲》的“柳经寒露看萧索,人改衰容自寂寥”;是唐代诗人李端《晓发瓜洲》的“寒江半有月,野戍渐无烟”;亦是白居易《长相思》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花情】


《答许发运见寄》

欧阳修(宋)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据北宋初著名官吏兼文人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俗渭之琼花。”由此可知,琼花之名在王禹偁记叙之前已流传民间。继王禹偁之后,文人题咏越来越多,也越写越奇。宋代诗人韩琦作诗赞:“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欧阳修也作诗赞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不但赞其美,还强调琼花是扬州独有。 


琼花在栽培过程中,曾几经摧残,历尽悲欢离合。 


根据记载,汉代扬州城东曾有一株琼花,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曾从琼花观中将琼花移栽到开封,但后因逐渐枯萎而发回扬州,后又枯木复苏,人们皆称琼花是有情之物。可惜,这一代名花,历经战火,在元代初年枯萎死去。


△扬州二十四桥观月


【月华】


《忆扬州》

徐凝(唐)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的这首名句,让扬州赢得了“月亮城”的美誉。 


常见的月景,如二十四桥观月,人们自然因为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该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单是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思乡之情,特别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文学家朱自清也曾满怀激情地追忆故乡:“城里城外古迹很多,如‘文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如今复建的二十四桥也屈从于国人长于考证的习俗,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24对应。倒是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


【夜趣】


《扬州》

杜牧(唐)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历史上扬州的不夜城,赖于扬州民间彩灯,造型精巧,色泽幽雅,动静兼备,既可实用,又能观赏,历来有“火树琪花”之称。隋炀帝的“灯树千光照”,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杜牧的“扬州盛地也,每重城向夕,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十三步街中,珠翠嗔咽,邈若仙境”。众口一词的称赞,把“扬一益二”,衬托得温馨、祥和、欢快。


(本文摘自《读者报》2017年6月29日18—21版,有删减。观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读者报》。)


《读者报》“绽放最美年华 奏响心灵乐章”才艺大赛征集活动已经圆满结束。接下来便是评选工作,然而智慧的成果,不止需要一个酿造者。因此,我们的评选由才艺大赛组委会提出候选名单,即日起至3月1日期间将所有入围名单在“第一读者”微信公众号上接收读者网络投票,再由大赛组委会进行评分,根据综合评定产生最终奖项,并于2018年3月中下旬在报纸上登出获奖名单。


因此,请各位读者朋友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投票链接:


投票丨《读者报》才艺大赛参赛作品展示(绘画类)

投票丨《读者报》才艺大赛参赛作品展示(书法类)

投票丨《读者报》才艺大赛参赛作品展示(摄影类)

投票丨《读者报》才艺大赛参赛作品展示(雕刻、剪纸及其他类)



“深藏不露”的《千里江山图》:徽宗师徒的“梦里江山”

揭秘中国大飞机“三兄弟”背后的故事

成都的白鹭:穿越千年的守候(内附福利)


来源 | 来源:《成都日报》蜀南麦子 匈奴梦 微微/文、《信息日报》万里庆 李西湖/文、《扬州日报》潘宝明/文、《扬州晚报》邱凌 向家富/文、《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杭小婧/著 金城出版社

图片 | 网络

文章内容仅出于传递信息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