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茶,不如品茶
玻璃杯盏中正绽放着一片绿意,个个茶芽亭亭玉立,悠闲自在轻盈浮动。我端起杯子,没想过如何轻品,怎样小酌。茶水在嘴里打转,顺着喉咙下去,没有丝毫凝滞,几秒之后舌边竟泛起甜味。
我放下手中的书,再看看手中的茶,有些吃惊。在上周的青年茶人评茶活动上,这2号仙毫茶样,分数并不高。2号茶样与其他三款仙毫相比,并无太多出色之处,干茶微扁挺秀,匀齐略有少许碎末,冲泡之后汤色嫩绿明亮,透着淡淡花香,但入口确是又苦又涩。苦,是绿色的特性,更何况是用100度沸水冲泡5分钟!但涩,无法在嘴里化开,舌头与上颚凝滞,让我给在“滋味”上给了低分。
我轻轻端起杯子,将她凑近鼻尖,淡淡的花香好似初春漫步在轻风细雨的清晨,便忍不住又小酌一口。“奇怪,一点苦涩味也没有”。这是那天评茶会结束后剩下的一点样品,几个透明自封袋里装着剩余的茶,上面标着号码,供感兴趣的茶人再品,评分高的茶样早已被取完,便带了回来。
常听人说,“人比人,气死人”,这茶与茶之间也似乎也比不得了,如果不是独一无二的将她带回家,我怎会知道她的好。这几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我只是略懂如何用合适的水温和器具冲泡不同的茶。温杯、投茶、醒茶、摇香,用85度的开水提壶低冲,既能保留那2号仙毫淡淡的花香,也不会迅速释放过多的茶多酚。嘴中滋味呢?甘甜清爽,如那山间叮咚的泉水,轻快、俏皮,没有一点涩味。我想,若不给她一个柔软舒适的环境,她怎会把最美好的自己展示给你?
懂评茶的人,往往看到一款茶的缺陷,便对它不闻不问了。
几年前,我还不懂如何评茶,喜那正山小种浓浓的馥郁松香,念那冬日里红泥小火炉旁的温暖。一次,和一位资深茶友喝茶,她说正山小种烟熏味太大,不如金骏眉芽头细嫩,滋味甘清圆润。我看着她将陶土制的茶罐打开,用茶择轻轻取出一匙红茶,优雅地投入青花白釉盖碗里,那茶叶不似正山小种般乌黑,而是金毫显露、匀齐完整,好似刚刚破图出芽的春笋般稚嫩。杯中汤色金黄明亮,微微泛着光,虽不是美酒,但脑海中顷刻间浮现出“玉碗盛来琥珀光”的画面。而我一直钟爱所的正山小种,就好似被看穿缺点的人,即使他也曾经带来过美丽的芬芳和温暖的陪伴,可好像怎么也喜欢不了了。后来,我总是以独芽头、外形匀齐鲜活、滋味回甘等标准来择茶,那些叶片采摘粗老、叶片不完整的炒青,甚至没有白毫的老白茶都被列入了低档次行列,茶,似乎和人一样,也有了“三六九等”。
今年春天,父亲带我去南郑县买茶。父亲不懂评茶,但喝了一辈子汉中绿茶,每年春天他都要去周边县买茶。自我会“评茶”开始,总是对他说“这茶不好”,“没有芽头”,“太苦”……父亲这次带我是去买茶农自己炒制的翠竹。
在镇上的茶叶集散市场,不大的空地上聚集了几十家茶农,每一家带来的茶并不多,只有两到三种不同层次的茶,或是炒青、翠竹、仙毫。父亲走到一家卖翠竹的小摊前,主人热情地招呼让他尝尝,他捏了几撮茶叶放到玻璃杯中冲泡,一片片看似慵懒的茶叶徐徐舒展,父亲说,“你看,翠竹的价格很亲民,但很干净也很完整,有叶有芽头,这才是草木应有的样子呀!”我仔细端详杯中茶,翠竹确是名副其实,经水冲泡后个个舒展,宛如盛夏间行走在幽幽竹林,身旁的每一片竹叶都是青翠欲滴。翠竹的滋味不浓不淡,鲜醇爽口,淡淡余香好似真的……
回家的路上,一片片青翠竹林打眼前走过,我想,这茶是评不得的,若翠竹茶与仙毫用同样的标准放在苛刻的境遇里,便定然见不到翠竹的美。
如今,我成为了一名教师。当我看到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笑脸,就好似看到那些类型不同,风格各异的茶了。活泼可爱、性格外向的学生如绿茶,聪明好学、做事麻利,调皮却风趣;稳重内敛、心地善良的学生如红茶,做事认真,善解人意,为周围人排忧解难;多才多艺、思维活跃的学生如黄茶,他们富有创造力,低调却出众;而看似普普通通、少言寡语的学生如白茶,他们实事求是、务实实际……
每一类茶如每一类学生,每一款茶如每一个学生。
茶如人生,人也如茶。轻雨敲窗的午后,择合适的器具,以适当的水温冲泡一盏茶,用心去品,她又怎会不把最美好的自己绽放与你?
评茶,不如品茶。
文/若闲斋,写于2017.07
图/Andy刘(版权:千山茶室)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简介:书香评弹,闲情听茶。“汉中才女”是以小而美的视角,致力于发掘、分享您身边那些汉中女子有趣灵魂的小众平台。若您就是生长于斯的汉水佳人,或是身边有这样的女性,真诚期待来稿与合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