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沐(江枫) 福建诏安人。 1981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1988年加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 1990年赴广州美术学院随周彦生教授研习工笔花鸟画一年。 1999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修完美术学专业全部研究生课程。 200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 擅长花鸟,工写兼能。作品入选全国首届电影宣传画创作展,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中国美协第十三次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三、四、五届工笔画大展,全国第三、六、八、九、十、十二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等全国大型画展并获奖。多次在上海朵云轩、台北甄藏国际艺术中心,新加坡第一文化中心等地举办个展、联展。 现 为 福建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福建省花鸟画学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出 版 《中青年美术家丛书·江水沐画集》1992福建美术出版社 《江水沐工笔花鸟画集》2001福建美术出版社 《工笔花卉技法》2006天津杨柳青画社 《当代工笔画唯美新势力·江水沐》2006福建美术出版社 《工笔牡丹分析》2008福建美术出版社 《当代寓意画唯美新势力·江水沐》2010福建美术出版社 《江水沐画集》2010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唯美写意花鸟画精选·江水沐》2013福建美术出版社 《一线大家 当代中国画高端收藏·江水沐》201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画集专著。 |
引 言
在诏安这座连空气都散发着浓浓书香的闽粤边城,“江水沐”的名字几乎代表着一种画家身份和文化符号。水沐先生以几十年如一日的痴心追求、锲而不舍的执着坚守和燃膏继晷的辛勤创作,转益多师,上下求索,成绩斐然,颇享声誉。其精工细致、典雅清新而又诗意十足的绘画作品,于丹诏艺苑群芳中芳姿秀出玉立婷婷,成为这块墨香洋溢的南闽土地上的一抹温暖、亲切而美好的记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江水沐先生大半个世纪一路走来,其艺术之旅经历了怎样的辛劳与苦甘?在他的身后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又是如何百折不挠地用汗水浇灌出成功绽放、娇艳照人的艺术之花?带着这些问题,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我们来到良峰山麓幽雅清静的“倜然居”。
身材魁梧、精神健旺的主人笑意盈盈地迎出来,一双浓眉在饱满英气的脸上特别神采动人,恰到好处地显示出画家的厚朴、耿直和睿智。幽幽茶香中,江老师声音浑厚,语调宽徐,谈吐优雅,情怀率真,随着话题的渐渐深入,一幅色彩斑斓、丰赡自足的心灵画卷慢慢在眼前打开……
仪静神闲 132cmx132cm 2008年
访问者:江老师您好!您的画名在闽南家乡一带广为人知,在福建省也有着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很想知道,您是怎样走上绘画之路的?最初的因缘或者契机又是什么?
江:我从小嗜爱画画。在诏安县城东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教我们美术的就是徐序行老师,徐老师是闽南著名的小写意花鸟画家,他有个小女儿跟我同班,那时每次去徐老师家,对他挂在墙上的那些画作,我总是流连忘返,对徐老师那是膜顶崇拜。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没有荧屏,没有手机网络,也不知道什么叫动漫,那时我们的最爱是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连环画里不但有丰富多彩、让人津津乐道的看不完的故事,而且那些连环画家都是大名鼎鼎的大画家,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的如刘继卣的《鸡毛信》、《东郭先生》,华三川的《白毛女》,贺友直的《山乡巨变》,丁世弼的《渔岛怒潮》,以及《三国演义》连环画等等。那时的我们,手里有一两分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看连环画。摆书摊的有我的同学、玩伴,他们把连环画的封面撕起来张贴在一张大牛皮纸上,让租看的人挑选,碰上封面缺失的,那些同学、玩伴就请我照着连环画册临摹一张以作封面,我常常帮他们画封面,理所当然看连环画也免费啦!我乐此不彼,在临摹连环画封面的同时还画了不少里面我崇拜的人物绣像。上了初中以后,在诏安一中我认识了诏安知名花鸟画家沈荣添老师,荣添老师教我:中国画以线为主。这段时间我临摹了不少工农兵线描人物,开始花卉册页临摹和写生,大量的线描练习让我慢慢懂得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同时也开始练习素描,画静物写生、石膏模形等。1975年7月高中毕业后我到农村插队,在知青点里早晚时间、下雨天没出工时,我都在画画。其实那时也没有什么雄伟目标,也不懂得画好以后可以升学,像今天这样能够成名,可以卖钱就更无从说起了,致使自己那么执着的,其实就是“喜欢”两个字,仅此而已,很单纯、很纯粹。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我走进美术学校,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
梅兰竹菊 四条屏 100cmx34cmx4 2016年
访问者: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说是这样一份美好的初心,一路引领您步入专业的学术殿堂。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后来又先后研习、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可谓行程万里,转益多师,这些经历对您的为人为艺带来怎样的影响或者收益?
江:到了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我学的是绘画专业。在校三年,刘守信、王振裕老师教素描,吴振勤、陈志宏老师教水彩、水粉,陈文灿、蒋永水老师教图案装饰,吴景希、丁朝安老师教国画人物,张云松、杨夏林老师教山水,孔继昭、王仲谋、郑景贤老师教花鸟,许霏老师教书法。我这里把老师们都列出来,就是想表达一种对往昔岁月的留恋,对他们的追念和敬重,也是感恩。,同学间有的相差十来岁,不少同学是下乡插过队的知青,刚从“农村广阔的天地”走进梦寐以求的菁菁校园,大家十分珍惜机会,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可谓如饥似渴、孜孜以求。,如张云松、杨夏林、孔继昭、许霏等老师,他(她)们历尽劫波,终又重返讲台,所以十分珍惜,对教学对学生真是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情同父母。
从厦工艺毕业后我回到诏安,那时画工笔的画家很少,诏安的老先生们都画写意或小写意,我就琢磨着如何独辟蹊径。1982年春节,县文化馆在文昌宫举办“迎春美展”,我用仿古绢画了一张工笔的蔷薇黄莺去参展。记不清是大年初几,北京画院的画家,田世光的儿子田镛到诏安来,在文化馆看了展览后给了我不少肯定和勉励。当时画工笔的作者很少,工笔画正日渐式微,田镛和田世光属全国为数不多的工笔画大家,田镛的肯定和勉励进一步坚定了我从事工笔画创作的努力和决心。
1989年4月,我到北京参观“全国第七届美展获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徜徉三天,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周彦生的巨幅工笔画《岭南三月》以其雄浑博大的气势、精细入微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技巧,使我流连忘返,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以往看过不少中国画展,每当工笔画和写意画陈列在一起时,工笔画常因纤弱而缺乏力度,大有被笔墨淋漓的写意画“吃”掉的感觉,特别是在宽敞的展览大厅,力度更难呈现。而《岭南三月》却以其色调的整体效果和独特的装饰味道,表现出雄浑博大,庄重华滋,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周彦生老师之前与我虽有书信往来,却不曾谋面,看了他的《岭南三月》后,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我一年三赴羊城广美,而且每次一住就是两三个月,在周彦生老师的画室里我们品茗长谈,切磋技艺;用几天、几星期的时间看周老师一张画从起稿到完成的全过程。在广美的一年时间,我常常白天跟着周老师到兰花公园、华南植物园写生;晚上回到美院艺术交流馆的房间里,我通宵达旦,在周老师的指导下临摹宋画小品以及周老师自己的画作。那时年轻啊,精力充沛,常常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在写生、临摹周而复始的训练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工笔花鸟画,既要吃透传统,又要深入生活。两宋、明、清的工笔画,传统乳汁的营养是十分丰富的,在观察生活、立意构思、创作思想、表现技法等方面之严谨精到,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可谓登峰造极,很多是我们至今没法达到的。所以摒弃传统,一味标新立异、赶时髦,是没有根基的,也是走不通的。
1998年,我又鼓足勇气,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插班进修,用一年时间修完美术学专业的全部研究生课程。为提高学养、弥补不足,再平心静气读了一些书。讲到对我的为人为艺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收益,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所谓“润物细无声”,具体我真的还说不上。
淅淅雨滴细荷声 42cmx150cm 2017年
访问者: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有人说“你读过的书就在你的精神气质里”,可能也是这个意思吧!我注意到,您这几年由工笔转入写意花鸟画的研习和创作,花鸟画的工与写有着什么异同点?两者之间存在互相吸纳补充的空间吗?
江:由于工笔画的精致,以及创作过程的繁复,随着年龄的增长,近年来,我已有力不从心之慨,于是尝试涉足写意花鸟。怀着心仪和崇敬,我很早就曾造访请教于津门书画大家孙其峰先生,在长期的交往叙谈中,孙先生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教导我画写意花画一定要从梅兰竹菊入手,打好坚实的基础。他力主“少而精”,尽量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花鸟品种筛选出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再触类旁通。如梅、杏、桃、腊梅、杜鹃、玉兰等,都是以枝杆为主的花树,只要把梅画好,其他如桃、梨、杏等花树的画法稍攻即破。纵观前辈画家,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拿手绝活”: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李苦禅画鹰等等。所以刚开始画写意的时候我不敢贪多,选择先从画兰入手。我找来历代画兰高手的各种画册兰谱,逐个比较临摹。在诸多名家中,最让我爱不释手的还是中国美院卢坤峰先生的《墨兰谱》,卢先生写兰摭检诸家之长,功夫精湛,儒雅动人,更以真本为师,力参造化,因从写生中来,所以洋溢着新鲜的生活气息,且每幅图稿都配以文采粲然的款题,兼之画风多样,令人受益匪浅。我亦步亦趋,每日做功课,力图“由浅说而深求之”。近阶段,我的写意画题材有所拓宽,但能力所限,画的多是小品、扇面、屏条,还不敢画大画,也画不好大画。
独俏一枝春 68cmx68cm 2017年
访问者:江老师谦虚了!您是在做功夫,等到火候够了,自然水到渠成,涉笔成趣。
江:谈到花鸟画工与写的异同点,我觉得工笔和写意就如同一个母亲哺养的一对双胞胎,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画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诗文学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意”“趣”“法”,画出来的作品力求体现出“文气”和诗意,又要让观赏者得到真实的感受,这也许就是“似与不似之间”吧!工笔画因工具材料的不同,反复渲染的缘故,能够把物象画得细致深入、精微雅致的同时仍须具一定的“写意性”,其“意象”可由构图、立意来完成,也可由整幅画的韵致、情调来完成。从表现手段说:工笔画作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描画、描绘,而是一种表达和抒发。寥寥数笔、酣畅淋漓的水墨固然是写意,工笔画的用笔、立骨、勾线同样具有“人情味”,同样是写意。总之,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要有中国画的味道,具中国画的品格,能够内涵和传达出中华文化正大宽和、儒雅清刚的精神品质。真正好的中国画的格调、气息、境界的把握着实不易,记得画家石鲁写过的一个对子“人直乃高、画秀为上”,道出中国画的终极追求一定要在这个“秀”字上下功夫,说到底也就是作品的文气或书卷气,字里行间给人有“坐看云起”的平和、悠然与从容……
君子风仪 120cmx240cm 2015年
访问者:没错,我相信历代那些流传不衰的经典作品,必定出自至情至性者之手。诏安县著名前辈画家沈柔坚先生曾评价您的画:“摆脱一般描线填色的惯用手法,工而有味、意境深邃,饶有情趣。线和色有机结合,构成严谨而又空灵的整体,显得清雅而含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周彦生说您的作品“不但清隽典丽,且有一股明晰的清净在。翻阅他的作品,犹如悠然闲步在一个花也动人、鸟也知音的唯美俗外世界”。大家所言,辞简义丰,发人心目,我们也很想听听您自己在绘画品格上的美学追求。还有,我们记得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诗文学养画之本》,希望能够结合这个观点一起来谈谈。
江: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不同的美学追求或美学理想。一种是“错彩缕金、雕缋满眼”;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清新”。这两种美学追求或美学理想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随处可见。前者如楚辞、汉赋、六朝骈文,以及刺绣、戏剧舞台服装等,崇尚的是“铺锦列绣,雕缋满眼”;后者如陶器、行草书、白瓷等等追求的是简约、自然、清新。如陶渊明、谢灵运的诗着重表现的是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情趣,而少了文字的雕琢。在绘画品格上,我的美学追求崇尚的也是后者。中国人喜欢玉,并把“玉”作为美的象征,美的理想。玉的美即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美。我认为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如能像玉一般蕴“绚烂”于“平淡”之中,无疑是一种“清真”的极致境界。我在《诗文学养画之本》一文中曾讲到:很多好的诗文艺术都在“简”字作文章,“简为文章尽境”,画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如何在画面中增加“文化”的成份,使画幅于空灵中自具诗意,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给人以“像外”的余味和无尽的遐思,这才是高手啊!
谁家葫芦熟 山鸟欲呼名 34cmx100cm 2016年
访问者:江老师说得很好!确实,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人,诗意地栖居”,诗,或者诗意,诗情,诗味,是一切文艺作品中最具神谕意义的部分,同时也是最为打动人心的“精神内核”。您早年的一些作品,如《一年容易又秋风》,画面上几片飘零落下的红叶,竹篱上一只悲秋的小鸟,萧疏空灵,精巧地把秋天诗一般的意趣表现出来。再如《皓月清风》,宁静的竹林和皎洁的月光,小鸟安闲地熟睡在竹枝上,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朦胧的虚实处理,优雅、闲适的诗意跃然纸上。类似的作品还有《一夜雨声凉到梦》、《寒潭映白月》等等,也都呈现出简约、清新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过欣赏者的心灵,细细品味,可以感受到您诗情洋溢的丰富内心和万物胞与的人间情怀……
江:谢谢你的理解!这些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的绘画的美学思想。沈柔坚先生也是在认真看了我的画作后,才作出那样令我开心会心的评价的(笑)。说到《诗文字养画之本》,是十几、二十年前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进修时为交作业而写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历代见诸文献,或是画史有记载的诸多名家大家,虽各具风格和时代特征,但无不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胸襟品性。他们的共性是:精通经史,工诗文,善书画,既有独到的见解,又善于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画中更好表达自己的情思,从而使诗、书、画融为一体。绘画的审美标准和文学、诗歌、书法一样,重在咏怀抒志,追求笔墨意境。不是为画画而画画,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言志抒情,厚积薄发,小中见大,“于一瞬间见今古,于微尘中见大千”。在立意无法全部通过绘画来完成的时候诉诸诗文,直接题写在画面上,实现了诗文、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使画家能够畅所欲言,比兴遣怀,既可自我抚慰,又可启发他人。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呼唤和强调“文人画”的原因吧!这种融诗书画为一体的绘画是一种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综合体”,最具中国特色,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绘画形式,可惜由于难度较大,时至今日已经式微。本邑画家中真正进入这类画家行列的,在我看来,只有许沙洛先生。为此我崇尚陆俨少先生“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说法,读书可以改变作者的气质,气质的好坏,可是学好画的第一要事啊!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画自然而然就有文气,有书卷气;学画而不读书,一定缺少营养,流于贫瘠,意境必然不高。所以,我在《诗文学养画之本》一文中最后讲到:真正要当画家,画好中国画关键在于学养的提高。读书修身,写字养性,功夫在画外,只有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点纯真,一份性情。否则,功夫再精熟、画得再好看也只是画匠罢了。
一顾倾城 32cmx65cm 2004年
访问者:江老师这番话可谓情真意切,发人深思。您自己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多年来无间寒暑,把卷不辍。其实您不仅仅“读书”,也在不断地“写书”出书。前几年,您就写出了一本叫《翰墨情缘》的好书,里面收录了您从艺多年和数十位在现当代有着较大影响的前辈师长、同道艺友的情缘和友谊,“含金量”很高,内容丰富,弥足珍贵,感人至深。我闲暇翻看,每每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人情的温暖和一个人静静地缅怀时光的醉人味道。在您朴实真诚的笔下,林林、沈柔坚、孙其峰、周彦生一个个师长神情和蔼栩栩动人,您的那篇前言《我的尊崇与思念》尤为令人感怀敬重。关于这本书,关于逝去的日子,关于从来不曾走出内心思念的良师益友,您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江:两三年前,我到漳州市参加一个展览的开幕式,那个展览请了一个名家题了一个签,开幕式上大家在欣赏那个题签的同时,私底下也在议论题写那几个字的红包多少;也是那次活动,一些同行画友聊到到北京进修参加名家班的遭遇,一些大名家只挂名,根本没有参与实际教学的乱象等等……。我听了真的很感慨!我们年轻时经历的师生关系,师生情谊,绝对是今非昔比。前年国庆假期,我与厦工艺的同学和班主任老师丁朝安一起到景德镇画瓷,男女同学一起向八十岁的“丁爷”“声讨”(笑),说当年“丁爷”“瞪眼睛、吹胡子”、不许同学谈恋爱,搞得全班同学战战兢兢,有情人没有一对成眷属,现在要向“丁爷”“兴师问罪”,最后“丁爷”“老实交代”,说他已经有前车之鉴,恋爱一谈,走火入魔,吃醋的,三角恋的,马上乱套,哪还有心思读书画画?最后因为“丁爷”态度诚恳,同学虽在校期间谈不成恋爱,今天却有不少人成为教授和画家,大家才作罢,“原谅”了“丁爷”,哈哈!你看,现在像这样亲密无间、融洽欢快的师生关系肯定不多。说到这我又想起了杨夏林老师,杨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差不多我现在的年龄,六十岁的老人,每次课前都准备了几十张课徒稿,山水的各种皴法、树法、点法,云岚、波浪、屋宇、小舟、纤船、桥梁亭塔、点景人物,以及笔墨技法之浓淡干湿焦一应俱全,真是授业解惑金针度人。那时的老师的责任心,对学生的挚爱,父兄般的情怀,现在想起来,心里仍是暖暖的。就是这份温暖的情怀,这样的尊崇与思念,促使我闲来无事的时候,整理编印了《我与前辈师长、同道艺友的翰墨情缘》这本书,并写了《我的尊崇与思念》的序文,所有的文字都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书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例:如关山月给我的画集题写书名;孙其峰老先生帮我改画、补画,以及写信指导,不厌其烦,逐张点评,构图、造型一一作图示范;本邑前辈沈柔坚、沈荣添、沈吉文等师长的勉励、关怀等等,是我从艺和人生取得一点点成绩的不可或缺的推手,都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暖和念想……
凌 寒 32cmx32cm 2017年
访问者:江老师说的这些真让人歆羡和感动!个人的执着追求,师友的悉心指导,您的艺术水平和知名度日渐提高,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交流的范围也更加扩大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您有过多次与本地画家到国内、东南亚、台湾等地举办个展、联展的经历,同时个人又出版了大量的画册书籍,应该说,这些活动在促进文化交流、展示丹诏文艺、扩大画家影响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较于当下更加此起彼伏、名目繁多的各种各类展览,做为当事人和诸多重要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您能谈点这方面的感受吗?
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创作了一大批工笔花鸟画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三次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全国第三、四、五届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全国第三、六、八、九、十二届中国花鸟画邀请展、福建省建国四十周年美展、福建省第四届青年画展、福建省第一、二、三届书画艺术市美展等中国美术家协会和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力的大型画展并获奖。多次在上海朵云轩、新加坡第一文化中心、新加坡漳州总会、台湾甄藏国际艺术中心以及广东中山、揭阳、普宁、福建厦门、漳州等地举办个展、联展。同时期,福建美术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先后出版发行《江水沐画集》《江水沐工笔花鸟画集》《工笔花卉技法》《工笔牡丹分析》《当代工笔画唯美新势力·江水沐》《唯美写意花鸟画精选·江水沐》《一线大家·江水沐》等画集画谱。河北美术出版社大型系列《花鸟画谱》等画谱及各种杂志、报刊也收入刊载不少我的画作。
欣逢盛世,实乃我辈之幸!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大发展,必然带动各种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书画更是搭上时代的快速列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在所难免。毕竟此起彼伏、名目繁多的各种各类展览也都是文化活动。那么多人热衷,那么多人向往,那么多人喜欢,像唱卡拉OK一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是把高雅的艺术世俗化罢了!(笑)大浪淘沙,则是必然之势。
沐露梳风 175cmx94cm 2016年
访问者:是啊,“有实力才有魅力”嘛!这样我们就更加有“文化自信”喽。说到实力,值得一提的是诏安当代画坛有“三江”一说,即您和另外两位青年画家江顺才、江慧恒,与丹诏艺坛“四老”一样已然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苑佳话。我想许多人都有兴趣,来听听您这位“带头大哥”聊聊你们之间结缘的一些趣事儿。
江:这说起来也是一种机缘。1986年诏安职专办美术班,校长许如松先生到我家去了好几次,请我去兼课,就有了我和江顺才、江慧恒的师生关系。88年我到诏安文化馆当馆长,中央美院招进修生,发函给基层文化馆,委托文化馆推荐一名有一定基础的美术人才到中央美院深造,我就推荐顺才去了。9O年元宵节那一天,我又带着慧恒一起去广州美院。慧恒在广美插班进修一年半以后,又到中国美院进修一年。在诏安职专时顺才和慧恒的成绩是最好的。顺才到了中央美院,89年秋我到中国新闻学院进修新闻摄影,到中央美院去看了他两次,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是武艺、陈平等。慧恒在广美插班,、周彦生、方楚雄等,都是当代大家。进修回来,他们手上都有一批作品。94年元旦,县老干局在孔庙里盖了一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大厅很大,孔庙又在中山公园边,那时是县里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在当时有关县领导的关心下,我就和顺才、慧恒在老干局的活动中心大厅办了一个联展。因三人都姓江,就起名叫“三江联展”。这就是“三江”的由来。当时办展我还请孙其峰老先生题了一个展标,但是展标寄来,我们展览已经结束;2007年漳州市美协换届后在八卦楼有个展厅,08年我们三人又在八卦楼再办了一次“三江联展”,那一次,就把孙老的题签用上了。说起来,“三江”的提法不仅仅是我们都姓江,真正的牵线结缘的“媒人”可是艺术、是我们对画画的共同爱好和追求啊!(笑)
东篱佳色 32cmx65cm 2016年
访问者:几十年来,伴随着心爱的艺术您走过多姿多彩的人生,矢志不移、痴心以许的画艺反过来也哺育了您,成全了您。您曾经辗转过多个工作岗位,后来在文化单位从事行政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如今也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了。峥嵘岁月,此情可待;春华秋实,薪火承传。孟子云“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相信所有真正的艺术家都具有一颗赤诚、坦实的心。最后,我也怀着同样真诚的心,想听听您回顾、回味自己数十年间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云蒸霞蔚的艺术生涯,最想说说的心里话。
江: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美术创作历程,我深刻理解体会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内涵。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没有全身心投入,不经一番寒彻骨,根本没有成功可言。纵观自己所有结集出版的作品,无不是含辛茹苦,惨淡经营画出来的。有的作品数易其稿,画了一遍又一遍,慢慢推敲,逐步提高。所付出的辛劳,别人是难以体会到的。每当新作诞生,确有欣慰甘甜之感。再回顾艰辛的创作历程,又有心酸之叹。实际上,人都有惰性,我有时也会抱怨自己,何苦如此执着,苦苦追求,让大好的青春在笔下如水流逝,转眼就到了这个年纪?这时又想起前辈名家“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精神,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那句“人,可贵的不是成就,是追求”的箴言,又不禁为自己的稍起享乐的念头暗暗惭愧。
几十年来,我在中国花鸟画这个领域由工到写,工写互参,倘佯跋涉,深感艺术的浩瀚深广,复杂无穷,只有经过不等量的吸收,不等量的融化,才能引起不等量的变异。浏览先贤前辈、当代大师的精品佳作,劲俏美、朴实美、宁静美、稚拙美,真是百花齐放争妍斗艳。吾生有涯,而艺海无边,如何兼收并蓄,做到师古而能通变,依样另画葫芦,游心笔墨,自出机杼,将这么多种美阐发、强化、揉合、融通在一起推向极端,达到技进乎道,浑然天成,使作品打动艺术欣赏者、寻求被打动的心理,将是一个穷毕生精力也很难完成的课题!我当一如既往,从传统艺术的百花园中,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努力追寻“善师造化、勤发心源”的艺术境界,以使余生有事可做,充实而又快乐着!
访问者:好,谢谢江老师!也祝您寄情翰墨,岁月安祥,艺术之树常青!希望在您的精勤敏悟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寓“绚丽”于“平淡”之中,不断领略艺术王国曼妙纷披的迷人风光,抵达神遇迹化、拈花开颜的自由境界……
采访者:沈云枝 简清枝
受访者:江水沐 简清枝
2017年4月
友情链接